楊德興
(寧國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安徽 寧國 242300)
在國家大力倡導建設生態環保型社會背景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了《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安排部署在全國全面開展“城市雙修”(城市修補、生態修復) 工作。近幾年來,寧國市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為契機,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城市雙修工作重點轉移到了城市園林綠化領域,重點對城市綠色環境進行美化,強化城市山體和水體等生態建設。因此,為了能夠進一步實現城市雙修目標,需要不斷加強園林綠化建設研究工作,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質量建設,突出園林工程建設在城市雙修中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提高城市形象。
城市雙修主要包括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是有效治理城市病、改善居住條件、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在城市雙修體系下,需要有計劃、有步驟的修復人為破壞的河流、大山、植被、濕地等。城市雙修執行中,要結合組織模式、城市設計理念、工程技術、環保機制等展開相關工作。城市雙修的核心就是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其主要表現在:1) 生態修復。通過一系列手段將山、水、植進行修復,從而恢復城市的自我調節功能。2) 城市修補。對城市公共服務質量進一步提升,完善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挖掘、保護城市歷史文化與社會網絡,通過修復城市功能體系、承載空間,讓城市整體更加完善。
城市園林建設作為城市雙修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有效促進城市建設發展、生態環境調節,是城市環境不斷改善的重要保障,讓園林綠化工程真正的參與到城市雙修建設當中。園林綠化建設的重點是優化、調整城市環境資源配置以及維護生態環境。城市綠化建設不僅有效保護了城市生態環境,還可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寧國作為安徽省唯一的特色風貌試點縣,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城區青山環抱, 綠水繞流.寧國園林建設就是在保護優越的山水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人工干預,把自然的山水引入到城市中間,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得益彰的城市園林景觀;建設中對原有自然的山體和植被進行梳理;山體公園保留湖泊、池塘等自然水系,建設下凹式綠地、植草溝等;廣場園路采取透水鋪裝;沿河建設帶狀公園,理順山體、溝渠、內河、湖泊的關系,順應自然,最大限度收集雨水,營造城市海綿體,打造海綿型城市綠地。近年來,我市以保護城市規劃區內水系、山體、濕地、林地、竹林等自然生態資源為依托,統籌城鄉園林綠化發展,寧國市堅持防洪工程、市政工程和園林景觀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先后完成西津河生態修復工程、小南河環境整治工程、城市濕地公園等一批城市雙修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園林綠化建設中,綠植種植量十分集中,有效維持了區域生態平衡,同時還可以調節氣候、凈化空氣,在環境優化上取得了重要作用。綠植可以有效凈化空氣、降解環境中有毒物質。再者,現代化園林還具備科學研究、文化教育、旅游休閑等功能。同時,利用城市園林來改善城市空氣環境,雖然前期投資成本高,但是公共效益周期很長、后續成本投入低,實現城市空氣的持續凈化,從而是城市獲取最大的綜合效益。
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有效阻擋了空氣中的粉塵擴散,提升了環境質量,對有毒物質進行吸收和過濾,避免進入到人體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也正是綠化工程具有這些效益,相關部門才會大力推動綠化工程發展。同時,城市不斷發展也帶來了巨大的城市噪聲污染,噪聲問題也會直接人的身體健康,而植物可以吸收一部分噪聲,減少造成傳播量。所以,積極利用植被吸收噪聲,構建城市綠化帶,可以有效減少噪聲的污染問題。此外,城市水土資源保護也是城市雙修的重要內容,園林中綠植地表覆蓋濃密,樹根層、草根層具有固土和存儲水分的作用,所以進一步加強園林綠化建設發展,可以避免環境惡化,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除了要考慮園林綠化工程對城市雙修的影響,還要考慮城市很多元素會制約植物生長和景觀效果。所以在修復城市生態過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也就是盡可能滿足植物生長條件和景觀要求,從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園林綠化建設要以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基礎,以植物造景為主,充分利用喬木、灌木、草本等物種,在空間、時間上營造生態差異,還要利用植被自身的美感、質地、綠化效果,構建多功能、多類型的園林景觀。
全面推動生態園林建設工作,將被割斷的綠地系統修復,全面加強城市綠地、園林綠地和山水林田湖銜接。實現“300 米見綠、500 米入園”的,綠化要求。做好風景園林的布局工作,保持公園綠地的均衡性,通過拆遷建綠、破硬復綠、見縫插綠、立體綠化等措施,進一步擴大城市的綠色空間。在園林綠地建設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建設濕地公園、雨水花園等海綿綠地,積極推動老舊園林改造工作,提高園林的存量綠地功能與品質。
想要實現群落多樣性就必須要保證物種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可以有效提升群落觀賞價值,提高園林生態群的韌性、抗逆性、穩定性,形成更加美觀的園林景色,滿足不同人群的審美要求。憑借多樣性物種種類,構建不同功能、不同特點的植物群落,有效發揮植物群落景觀效果、生態效益,推動城市雙修發展進程。骨干樹種主要采用鄉土樹種,引入容易栽培的新品種,對觀賞價值較高的野生物種進行馴化,讓你那園林植物更加多元。這樣可以同時滿足生態修復、城市修復的要求。在品種選擇上,適應性強、光合效率高、葉面積大的植被為主,有助于發揮植被的生態價值。同時,園林綠化建設要不斷朝向立體化方向發展,構建地面、墻面、屋頂的多個層次景觀。還要結合園林的地理條件,做好不同植被的配置,從而形成多元化景觀效果,為城市雙修發展增添一份力。
城市園林是一門學科和藝術。想要進一步完善園林綠化體系,不僅要考慮生態習性,還要掌握觀賞價值,了解植被的外觀特性和綠化效果十分重要。當代園林綠化工程不斷朝向自然化、人文化方向發展,城市雙修要求同時注重生態和人文,因此園林綠化建設的根本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貼近于人。植物生態與人類文明不可分割,通過園林綠化突出植被群落美感,凸顯出園林綠化的科學性、藝術性、和諧性。傳統歷史文化是深深扎根于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的記憶和生命。我市在園林綠化建設過程中,有意識植入紅樓文化、翠竹文化、宣石文化以及市樹、市花等文化元素,著力打造了一批“有味道、有想象、有回憶”的園林精品工程。宣石作為園林四大名石(揚州個園冬景假山用材) 在寧國園林建設中得到充分展現,建成宣石園;鄉土樹種紅豆杉作為市樹得到廣泛推廣;有著“南寧國,北洛陽”之譽的市花南方牡丹得到傳承和保護,建成南極牡丹園;完成了河瀝溪老橋和西津大橋保護性修復,啟動了河瀝溪老街保護性開發工作,建成了六聲廊、任新民廣場、同人亭、古西津渡口、惠寧塔等一批城市園林建筑工程,真正做到“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綜上所述,寧國市在園林綠化建設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動了城市雙修發展進程。未來還需要園林工作者進一步探索、創新,發現現有的不足與優勢,并針對性的修復自身不足,提高園林綠化工程的生態性、民生性,努力打造符合寧國市文化特色的園林景觀,強化當地的景觀建設,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