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琪 宋京亞 劉 釗
(河北省石津灌區管理局,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在我國改革開發以來,灌區的建設及管理都取得了非常重大的進步,農田灌溉總面積已經有1949 年的1593 萬公頃發展到了今天6914 萬公頃,在世界上也居于首位,合理的運用灌區不但可以保障我國糧食的供給安全性,同時也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幫助。而現階段中,我國灌區的建設及管理已經發展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依靠科技的進步與發展解決了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為我國灌區的建設及管理能力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宏觀角度出發,利用現代化建設的灌區基本上都可以到達信息化的相關要求[1]。并且從成效的程度上觀察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首先是現代化信息看的到,不但可以看得到信息,同時也可以在灌區自身的管理層面及上級主管部門行業管理的依據中掌握到大規模的數據;其次現代化信息建設可以有效的輔助灌區建設、運行及管理決策,充分實現了需水、用水計劃的計算機編制與執行;最后利用現代化信息建設可以充分實現灌區水資源優化的調度研究與局部實現。
在我國開始實行大型灌區現代化建設及節水改造工程中,主要需解決大型灌區骨干輸水工程、泵站及閥門等關鍵工程設施中所存在的相關問題。首先是灌區設施配套不全,灌排標準不高[2]。在我國存在約百分之40 左右的大型灌區、百分之50-百分之60 左右的中小型灌區,百分之50 左右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施都存在不配套的情況,而大型的灌排泵站設施完好率甚至不足60%。其次是灌區試驗過程中建設設備不足。從建國以來,我國一直才用較為系統化的方式來開展灌溉試驗工作,并通過廣大灌溉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相當多的灌溉數據與科研城固,這也為全國乃至地方水利工程的現代化建設,特別是灌區工程的規范、設計及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依據。然而由于資金、人力等方面的缺乏,到了20 世紀初期,我國灌溉試驗站設備出現了嚴重的老化情況,同時人員流失也較為嚴重,導致了整個灌區實驗工作呈現一個萎靡的狀態,嚴重影響了整個灌區建設工作的合理開展[3]。
灌區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礎是要調整整個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式;所以應該依據規模經濟基礎的相關設施共享性來帶動集聚效應的發展,從我國所具有的傳統層面出發,應積極提升灌區的使用效率及灌區建設中的管理力度,利用改革的方式加強體制的建立,并按照分級管理和政企分開的方式,順應省市縣等部門的管理組織權,建立完善的灌區專管機構和繼承用水戶參與管理組織。
積極加強對現代化信息觀念的更新,保證在決策的過程中,將科學作為第一生產要素思想融入到整個決策價值過程中,并注重提升灌區的科技內容及含量,從而建立出超前意識,將敢做、敢想的現代化技術理論融入到整個灌區工作建設中去。充分做到事前工作,在建設現代化灌區建設及管理工作時,要積極做到事前工作的準備,利用組建現代化灌區課題研究小組的方式,對有關現代化灌區的事宜進行研究[4]。同時加強對前期工作的人力、物力與財力的投入,充分依靠灌區的地形、水文、地質及社會經濟體系與水利科技的發展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建立好整個灌區的綜合性管理工作。
在日前,我國依舊推進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的政策,因此借助這一良好時機,充分對灌區現代化建設及管理工作進行研究。并貫徹落實“水利為社會、社會辦水利”“民辦公助、合理負擔”等多種水利建設基礎,并且要采用多元化的投資策略,利用多層次的水利投資機制,將《水利產業政策》充分落實好,并采取合資、獨資預計股份合作的方式來進行資金鏈的維護,進一步為整個水利工程的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5]。
綜上所述,灌區是我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隨著改革開發的不斷進步與農業科技化的不斷發展,我國農田灌溉水利的建設及管理工作也在不斷地進步,進一步從過去靠天吃飯,引河灌溉到現代的南水北調、噴灌保濕等,不得不說農田灌溉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實現了質的飛躍。然而我國很大部分灌區都分布在農村地區,因此技術的引進,資金的投入及人才的利用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限制,這也就是導致灌區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中諸多問題出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