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娟
1996 年,余天一出生在北京,從9 歲起他就瘋狂地愛上了植物。一次,他得到了一本《常見野花》,便沉迷于其中的植物圖。但是很快,植物圖鑒已無法滿足他的胃口。
有一天,余天一偶然在書上看到了綠絨蒿,瞬間就被它湛藍的顏色吸引住了。這是一種野生的高山花卉,生長在海拔3000 米~4000 米的流石灘和冰川的邊緣。初一那年的暑假,余天一終于說服媽媽帶他去云南,雖然旅行之前他查閱了不少有關綠絨蒿的資料,但很遺憾這次他沒有發現綠絨蒿的蹤跡。
余天一不甘心,初中畢業后,他再次踏上尋找綠絨蒿之旅。一位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博士生帶他爬上海拔4000 米的高山。背著沉重的單反相機和微距鏡頭,經歷走幾步歇一會兒的艱難過程,余天一終于在流石灘上看到了挺拔鮮艷的綠絨蒿。為此,他還獲得了“少年植物癡”的雅號。
其間,余天一從野生動植物科普圖書入門,自學了林業專業的大學課程,某些方面的知識水準相當于林業大學畢業生。從小學到高中,他沒有一個暑假是宅在家中的,而是借此機會去全國各地“尋寶”。
在余天一的眼里,任何植物都深藏著許多秘密,他決定要記錄它們的成長,為它們寫日記。他在微博上貼過一張巖生銀蓮花的照片,那是他和幾位植物愛好者探險時偶然發現的。一大叢巖生銀蓮花如白衣仙子在風中舞蹈著,花朵很大,貼著地面生長。當時下著雨,他們只好輪流打傘和拍照,那一個個驚艷的剎那顯得無比珍貴。
余天一很崇拜厄恩斯特 ·威爾遜,他是英國皇家植物園丘園的花匠,為了尋找奇花異草,于1899 年春天來到中國,開始了長達12 年的風餐露宿采集植物的歷程。余天一想做一名“中國版植物獵人”,便去各種偏僻的地方尋找稀有植物。余天一最愛一種叫槭葉鐵線蓮的植物,它是北京特有的物種,類似動物界的大熊貓。它生于山區巖壁或是土坡之上,花朵潔白。余天一覺得槭葉鐵線蓮可以帶動整個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于是他呼吁更多人重視北京植物的多樣性。
2014 年高考完不到一個星期,余天一就接到了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所徐健老師的邀請,與一批植物專家一起參加對青海瀾滄江源的調查,他負責植物拍攝工作。這是他第一次親身參與植物調查項目,而他也成為調查人員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所主要是針對某一地區生態、物種的多樣性進行影像方面的調查,然后搜集物種的信息,包括它的GPS位置、拍攝細節。這樣一來,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到距離自己十萬八千里遠的動植物是什么樣的狀態,同時給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出可行性建議。
在瀾滄江囊謙河段的巖壁上,余天一和隊友找到了20 世紀末才發現的物種——王氏白馬芥,還有僅分布在流石灘的圓穗兔耳草,以及青海標志性物種青海刺參和絹毛苣等。這次青海之行,余天一和隊友創造了發現6 個植物品種的新紀錄。
瀾滄江源頭附近有一個叫扎西拉烏寺的地方,附近就是雪豹的棲息地。令余天一驚訝的是,當地動物與人類和諧共存,植物也是一樣。這讓他在頗受啟發的同時,更加堅定了做“環境衛士”的決心。正因為這份執著的熱愛,余天一考入了北京林業大學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業余時間投入畫植物科學畫中。2015 年,他開始在《博物》雜志開設專欄,發表科普文章和進行科學繪畫創作。
此后幾年,余天一還多次為新物種及科普文章創作墨線圖和彩色插圖,圖文先后在《人與生物圈》《中國國家地理》《中國綠色時報》《森林與人類》等報刊上發表,并廣受好評。
如今,余天一的足跡遍布遼寧、內蒙古、河北、浙江、山西、新疆、四川等省區。在一些人跡罕至的野外,余天一常常可以創造發現物種的新紀錄。平時,余天一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進行科普宣傳,讓公眾認識濕地之美,自覺珍愛濕地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等。他還在知乎上熱心地解答網友提出的關于植物的疑難問題,向公眾介紹各種珍稀物種。到2019年,他已成了擁有大批粉絲的“網紅植物大神”,以及媒體眼中的“博物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