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星耀
(桂林博物館,廣西 桂林 541199)
現代博物館的發展戰略為以服務社會為基礎,不斷探索與公眾相關的社會領域,樹立為公眾服務的理念,體現博物館的公眾性[1]。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以多媒體技術為支撐,打破博物館與公眾的空間界限,實現服務社會的宗旨。積極改變博物館傳統的服務方式,突破時空的限制,通過相關設備及應用系統就可以享受到博物館提供的服務。因此,博物館在多個層面上都展開了積極的探索,不斷創新博物館的服務方式,結合新型技術促進博物館影響力的提高,為社會公眾搭建一個“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平臺。
自帶設備的概念最早來自于IT行業,指員工利用自己攜帶的設備進行辦公,通常情況下,指手機、平板等移動智能終端設備[2]。博物館要結合移動設備的發展趨勢,為社會公眾搭建一個在博物館使用移動設備辦公學習的平臺。目前,博物館自帶設備的使用趨勢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社會公眾自帶設備隨處參觀博物館。(2)博物館內部員工使用移動智能終端設備進行辦公。
基于移動互聯網可移動性特點,各種智能設備互聯更便捷,操作也更簡單靈活,在5G時代,萬物互聯趨勢體現得會更加明顯。例如,當前的智能手機已經具備識別圖片、人的動作等多種新功能,用戶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接入互聯網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和進行娛樂。各大手機廠家也高度關注用戶體驗,根據用戶反饋設計體驗感更好的手機,因此智能設備在當下已經具備非常成熟的生產技術。
社會公眾的需求是衡量博物館服務質量的重要標準,因此,要深化博物館服務社會的發展戰略。傳統博物館的參觀模式是根據博物館提供的設備,公眾參觀固定單一的內容。在當今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人的信息獲取量都比以往時代接收的信息更多,這種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公眾自由參觀博物館的需求,因此需要引入自帶設備。博物館應積極推動自帶設備的使用,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信息服務,讓公眾能自主學習到博物館的內容。
1.2.1 利用手機軟件實現交流互動服務
智能手機中各類軟件的應用,不僅是自帶設備使用的一種形式,也給公眾與博物館之間的聯系提供了多種可能。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許多博物館都開發了自己的手機軟件,以便跟上時代趨勢,為公眾提供優質服務,社會公眾隨時隨地都能享受到博物館的信息服務。手機軟件應用通過掃描二維碼等可識別標記,獲取到相關展品的圖文信息和動態解說,使用戶的參觀體驗更加良好,促進博物館與公眾的互動交流。目前,已有少部分科技館創新展覽參觀模式,全館覆蓋無線服務,實現自帶設備參觀博物館。部分科技館創新游覽方式,設計更多的游戲項目,增強與公眾的互動,體現人性化的設計理念。
1.2.2 利用增強現實技術豐富用戶感官享受
利用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是當今博物館服務方式的一種新探索。AR是在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的基礎上發展的,是將計算機的虛擬數據與現實環境疊加在一起實現交互,給用戶提供真實的感官體驗。利用移動智能終端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通過AR技術,可以讓用戶感知到真實世界無法體驗到的信息,實現博物館展示內容動態化,擴大用戶的信息獲取量。
移動互聯網基于可識別性特點,給用戶提供服務,產生價值,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交流互動也會產生價值。移動互聯網的可識別性包括移動社交、信息識別、交互類應用等,博物館的應用領域主要體現在社交媒體的發展上,即以移動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為公眾提供優質的信息服務。博物館教育科技趨勢報告顯示,社交媒體的發展促進了人與人、人與機構之間的交流互動,也給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式帶來變革,隨著各種新興互聯網技術的出現,信息傳播方式將不斷深入變革[3]。
當前,博物館在社交媒體上有多樣的交流形式。在內容輸出方面,主要是共享更新圖文和視頻以及對用戶評論進行回復。博物館在舉行新活動時,與公眾分享一些幕后的故事,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傾聽觀眾的意見,與觀眾進行對話,逐漸對博物館服務方式進行改進。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豆瓣等社交媒體平臺,已經成為博物館內容分享、開展教育活動的主要陣地。每天都有大量的用戶通過互聯網瀏覽博物館的展品,并對相關話題進行討論與交流。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超過300個經過認證的博物館官方賬號,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維護著與用戶之間的密切關系,這有利于博物館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部分科技館開通了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對科技館內的展品進行分享,并廣泛接納公眾的意見,收獲了大量的粉絲關注。科技館官方微博主要分享一些科普知識,已有完善的內容傳播過程,如分為前期預告、現場直播、后期總結等一系列完整流程。結合移動互聯網的可識別特征,創新博物館服務方式。
美國雜志提出的大眾外包,指將機構曾經內部員工的工作職責,以自愿的形式,外包給有大規模群體的大眾網絡做法[4]。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網絡的發展解決了大眾外包分布式的問題,利用同一目標群體的工作方法,創新互聯網信息內容。博物館不僅展示了館內的相關展品,還通過大眾外包的方式獲取到大量社會公眾的想法與創意,既提高博物館的知名度,又為博物館增加經濟效益。
社交媒體的發展給大眾外包提供一個強大的平臺基礎以及豐富的人力資源,博物館在整合龐大的信息資源時,可以借助社交媒體向廣大公眾求助,集眾人之智來建設博物館的內容。當前,許多博物館利用大眾外包的方式,根據網友的評論、留言,來改進博物館的建設工作。對于重大活動的開展,可以通過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獲取集體智慧,如一些博物館展品缺乏數據內容和器物特征描述數據,通過廣大網友的補充、鑒定,已完善相關展品的數據。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利用大眾外包形式,將博物館游覽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促進展覽信息的傳播,加強了博物館與公眾的聯系。
移動互聯網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智能終端設備用戶的位置信息,與互聯網所有領域結合,為移動互聯網應用帶來更多的創新可能性。當前,位置信息服務在現實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如定位導航技術等。位置信息服務已經成為當前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把移動通信網絡和衛星定位系統結合形成地理位置服務。定位技術通過獲取移動智能終端設備用戶的位置信息,給用戶與他人建立通信,提供信息服務。整合互聯網移動數據平臺和線上線下資源,在地理位置信息服務的基礎上,實現全方位社會化網絡服務,并形成全新的社會關系及構建個體與群體的連接方式。當前,位置信息服務在博物館領域已有較大的發展,部分博物館已初步實現地理位置服務技術跟觀眾之間的互動交流。
目前,在國外的一些博物館,推出一款名為“街頭博物館”的手機應用,根據用戶地理位置信息,能調出當地的老照片,實現真實街景與照片的結合,并附帶解說[5]。用戶在使用該應用時,GPS打開,將地理位置定位,應用會自動根據標記點提供照片查閱,配有相關建筑的文字說明。假如用戶想用3D視角觀看,可以把手機攝像頭打開,根據實時獲取的現實場景將歷史照片疊加在一起,實現用戶在3D場景中穿行街道,這時當前街道已然成為巨大的歷史博物館。
用于定位的常用技術還包括無限網絡技術、紅外技術、藍牙技術、慣性傳感定位技術等。博物館在使用這些技術時,根據參觀者的位置移動信息,為用戶提供獨特的信息服務。例如,國外應用程序“藝術濾鏡”是一款獨特的游覽應用,可以讓用戶自行設計個性化的參觀路線。游客只需在博物館的入口處登記,打開平板電腦內預裝的藝術濾鏡,就可以實時獲取到游客在博物館內的位置,并提供相關展品的數字信息,包括圖文資料、語音視頻、圖片識別。該應用整合了無線定位技術和無線接取器,通過三角測量的方式,對移動智能終端設備用戶進行實時定位。
根據移動互聯網可移動性、可識別性、可定位性3個特點,對移動互聯網時代博物館服務方式進行創新,加強博物館與社會公眾之間的聯系,體現博物館的社會性。將技術與服務完美結合,積極探索自帶設備、社交媒體、地理位置等服務方式,讓社會公眾體驗到全新的學習方式,最終促進我國博物館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