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敏,袁 鑫,張 吉
(蘇州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碩士研究生的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直接關系著未來發展的實力。當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1)授課模式單一化。大量采取灌注式講授方法,缺少對思辯思維和探討能力的訓練。(2)教學內容固態化。教學內容在深度和廣度方面多年固態化,缺乏大量前沿的新知識。(3)學生起點多元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每屆碩士研究生均來自全國各地不同本科院校,其學術基礎有較大的差異,同時,不同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習慣和學習目標也各不相同。
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采用同一種教學模式和固有的教學內容,教學效果難以得到保障。以往的教學模式很難滿足差異化的要求,必須加以轉變,引入多維度的課程支持,對多元起點的碩士研究生們采用個性化、激勵化的培養方式,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們內在的可持續學習能力,為其今后的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與培養本科生的方式不同,碩士研究生教育應該更多地關注如何更好地培養其自立學習、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等綜合素質[1]。“橋梁抗震與抗風”是橋梁與隧道工程方向碩士研究生重要的專業課程,基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踏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綜合應用能力對今后的專業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學習主動性不強,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和被動的學習方式必然導致學生無法對理論基礎進行深入學習和理解,缺乏創新實踐能力。
以“問題”為基點(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授課模式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習者內在的自發學習力,被廣泛認可和應用[2]。碩士研究生群體和本科生相比,知識儲備更豐富,有一定的自我學習能力,PBL教學能更加滿足碩士研究生的教學需求。隨著網上優質教學資源的日益豐富,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拓展眼界,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培養終身受用的自學能力??偨Y以往教學經驗,分析和學習比較好的教學模式[3],在“橋梁抗震與抗風”課程中進行PBL教學、網絡學習和課堂討論等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為今后進一步推廣混合教學模式探索經驗。
(1)教學對象:以蘇州科技大學2018—2019級橋梁與隧道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為教學對象,實行“橋梁抗震與抗風”課程混合教學模式。
(2)實施過程:以往的教學方法大多重在“教師講授”,采用“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的路徑,學生被動吸收,不易于融入知識學習的情景中。本研究以知識傳授為基礎,以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從以往的“以教為主”轉變成“以學為主”,把“課堂為主”的被動學習轉變成“課堂內外結合”的自主學習。課程教學中,根據相應教學內容設置問題,以問題為導向,課前利用網絡工具投放學習資料或學習引導,要求學生課前充分準備,主動查閱和理解相關文獻并學習網絡上相關的優質教學資源,組成3~5人的學習討論小組,確定課堂發言的重點。整個過程以“橋梁抗震與抗風”課程的教學重點為核心,督促和激發學生主動預習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動態,通過PBL教學設問“主動學習-討論學習-總結”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橋梁抗震與抗風方法的理解以及對科研思維能力的訓練。
為保證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充分討論和強化學習重點,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和督促要擴展到課外,利用微信和QQ的有利平臺建立學習群,并及時推送教學資料和自主學習任務單,師生間可隨時隨地交流。
從以結果評價為主轉變成學習過程與最終結果并重的綜合評價,通過課外網絡及課堂上的討論與交流,觀察學生的活躍度以及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綜合作業檢驗學生對橋梁抗震與抗風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
“橋梁抗震與抗風”課程采用的效果評價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平時表現和考試成績。平時成績綜合了學生在網絡平臺及課堂與教師、同學間的互動性、參與度、提出問題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占最終成績的50%??荚嚥捎媒鉀Q實際工程問題的大作業形式,要求學生根據所學抗震知識給出詳細的實際橋梁工程抗震分析和解決方案,占最終成績的50%。
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訓練和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提升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依托實際工程問題,訓練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活學活用等融會貫通能力,培養其科研思辨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整個過程中,重點關注訓練和評價學生的自我學習、團隊協作、歸納總結、交流、實踐和批評性思維等綜合能力。以PBL模式為主線,采用混合教學模式,督促和激發學生內在的自主學習,課下根據自身基礎有針對性地消化、吸收相應知識點,以促使課堂交流時全體學生基本處于同一個水平,大大提高課堂參與度,充分的討論和交流使得學生對橋梁抗震與抗風方法和理論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實現了最佳的學習效果。
混合教學中,學生主動思考的意識加強,對課程中的很多知識點能有獨特的分析角度,學習小組內有充分討論,課堂上各組之間有比較深入的互相提問和交流,全體同學參與到教學中。另外,學生對“橋梁抗震與抗風”的學習不僅局限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對實際工程中出現的問題都能依據相關理論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工程實踐創新能力有了較大提高。更加欣慰的是,學生能主動、持續跟蹤最新的抗震前沿知識,始終保持不斷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隨著新的抗震理論和技術的提出,相關橋梁抗震與抗風知識的及時更新對于教師和學生同等重要,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且學生的基礎差異較大,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兼顧到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于研究生群體的培養至關重要,既要學習相關基礎理論知識,還需要持續保持不斷學習的熱情和能力,才能實時掌握最新的科研動態和研究進展。
PBL混合式授課模式的必要條件是任課教師團隊對教案的精心設計和準備。教師團隊要根據不同的教學階段及相應的講授內容做好合理安排,有些階段需要學生組建學習小組共同努力,有些階段則需要集中討論和指導。在授課前,教師可以對班級全體學生的學習基礎充分了解。利用微信、QQ等網絡工具建立學習群,根據教學內容和目的,要求學生提前學習相關教學課件、圖紙、文獻等。碩士研究生在課前根據自身基礎進行不同側重點的自主學習,保證整個教學環節能在同一個基礎水平展開。學生自主學習后,帶著問題和學習心得,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交流,保證知識內化這一學習的核心環節能夠在課堂上較好地完成。教學過程中,碩士研究生和教師之間的充分互動,對教師團隊進一步完善教學內容和手段也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真正實現教學相長的目標。
課前預習、課堂討論、教師引導等,培養了學生科研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也為學生日后從事科研工作打下比較堅實的基礎。
課后綜合實踐練習和問題反思是該教學法的有效補充,結合工程實際設計的練習使得學生對相應知識點進行鞏固,在練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可以為下一步教學活動的開展把握方向。在混合教學模式中,如何設定并引入合適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部分。如果提出的問題過大或者過偏,過度增加學習難度,會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受挫,學習興趣降低,導致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受到干擾。因此,引入內容和難度適中的科研命題,并輔以相應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并理解相關內容,是混合教學模式成敗的關鍵,是授課過程中需不斷探索的重要內容。
采用混合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和科研思維能力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任課教師在課前對全體同學做充分溝通和了解,為授課做好充分準備。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階段,做好教學環節的設計和規劃是混合教學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入適合的科研命題,是混合教學模式成敗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教學團隊需不斷探索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