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懿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橫港小學,江蘇南通 226000)
當下,伴隨“互聯網+”技術的迅速普及,學生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的數學閱讀方式也出現了根本性變革。傳統的紙質閱讀逐漸勢微,遭遇挑戰,而網絡閱讀逐漸興起、普及。如今,手機、電腦、平板等閱讀器成為數學閱讀的重要載體。在一個全新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數學閱讀?應該保持一種怎樣的數學閱讀姿態?筆者認為,網絡閱讀應當與傳統閱讀融合起來,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優勢互補的態勢,這是網絡社會數學閱讀必然的、根本的走向。
“互聯網+”時代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方便了學生之間的在線交流。教師要通過多種手機軟件,充分發掘網絡閱讀中的數字化技術。數字化閱讀具有互動、分享、多媒體、直播等功能,能給學生帶來深刻的感受與體驗。據調查,當下排在數字化網絡閱讀前三名的平臺分別為微信閱讀、微博閱讀、知乎閱讀等。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微信、微博、QQ、掌閱、喜馬拉雅FM 等載體,助推學生的數學閱讀。
例如,教學“用計算器計算”(蘇教版四下)時,教材中給出的游戲是:任意寫一個三位數(111、222、333…888,999除外),將這個三位數的三個數字重新組合,形成一個最大的和最小的,求出它們的差,并將差重新按照這樣的規則操作。重復這個過程,你能發現什么?當學生按照教材要求舉出一些例子,發現“數字黑洞”(西西弗斯串)后,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在數學中,還有哪些有趣的數?它們有著怎樣的趣味呢?為此,學生自覺地借助互聯網進行閱讀。通過閱讀,學生結識了“卡普雷卡爾黑洞”,如“495”“6174”;認識了“水仙花數黑洞”,如“153”“370”“371”和“407”;認識了“玫瑰花數”“五角星數”“自冪數”等。不僅如此,通過網絡閱讀,學生還嘗試按照“黑洞規則”構造“黑洞數”。網絡閱讀開闊了學生的數學視野,讓學生領略到數學世界的神奇、曼妙,從而增強網絡閱讀的自覺性。在學生閱讀中,流傳著這樣一句口頭禪:借助“度娘”,一切都不是困難。的確,網絡閱讀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重要載體、媒介和抓手,成為學生數學素養發展的助推器。
融合閱讀要充分發掘網絡閱讀中的數字化技術,獲取來自網絡的資訊、資源。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既沒有帆,也沒有風。”在融合閱讀中,教師要充分發掘數字化技術,引導學生閱讀,不僅可以進行在場閱讀,而且可以進行離場閱讀、虛擬閱讀;不僅可以進行在線閱讀,而且可以進行離線閱讀;不僅可以進行學科內的閱讀,而且可以超越學科,形成跨界閱讀、大閱讀、融合閱讀的良好態勢。
網絡閱讀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助于學生獲得大量的信息,也容易將學生湮沒在信息的海洋之中。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和競爭的加劇,學生的閱讀越來越呈現快節奏、碎片化、淺層次的狀態。閱讀往往就是滿足一下好奇心,沖擊一下眼球,并沒有帶來深層次的思考,尤其是文化、素養、精神、生命等層面的思考。這就需要教師將傳統閱讀融入其中,引導學生進行慢閱讀、慢思考,領略“慢思考的精彩”。
慢閱讀要求學生能對數學概念中的關鍵字詞進行字斟句酌,正所謂“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傳統閱讀重視明理、感悟、質疑、比較等,教師要引導學生“讀”出別樣的精彩。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的性質”時,對于“小數的性質是什么”“小數的性質有怎樣的作用”“小數的性質與哪些性質有著內在的一致性”等問題,學生借助網絡全部可以獲得答案。但從網絡上獲得的關于小數性質的知識是有生命力的嗎?能讓學生靈活運用嗎?顯然未必。只有學生對這些問題有了深入、深度的思考,通過思考所獲得的知識才有生命力。為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數學閱讀走向深入。比如,針對“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中的“末尾”,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小數點后面添上0或去掉0”中的“小數點后面”,從而感受、體驗數學概念的嚴謹性、邏輯性、科學性等。又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辨析“小數的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商不變的規律”等。在比較閱讀、辨析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將一些關鍵性的字詞句畫下來,或用方框圈起來,引導學生反復推敲,甚至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從而準確把握其要求及實質性含義等。
數學教學中,只有當學生學會了慢思考,學會了閱讀,才能在網絡閱讀中甄別、解讀信息,正所謂“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1]。
將傳統的紙質閱讀與現代的網絡閱讀融合起來,并不是機械地疊加,而是相互融合、滲透、整合。融合閱讀的閱讀效應遠遠大于紙質閱讀與網絡閱讀的疊加。教師要充分發揮融合閱讀中的整合性效應,讓傳統閱讀與網絡閱讀互補、互促、互進。一方面,網絡閱讀能提供大量的信息、知識;另一方面,傳統的閱讀方式尤其是慢思考的閱讀,有助于學生解讀信息、分析信息,借助信息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字與信息”時,在解決教學難點“身份證號碼中的信息”時,教師可轉變教學思路,先讓學生自主探究。于是,學生寫出各自的身份證號碼,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身份證號碼的哪些部分是相同的?為什么會相同?可能表示什么意思?這樣的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讓學生認識“出生年月碼”。那么,身份證的前六位表示什么呢?后四位表示什么呢?學生自然想到向網絡求助。在網絡閱讀中,學生認識了地址碼,表示戶籍所在地;認識了順序碼、校驗碼等。當學生通過網絡閱讀理解了身份證的編碼規則后,就能主動地解讀身份證信息、驗證身份信息。在融合閱讀中,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展示,從而讓學生感受、體驗閱讀的魅力。作為教師,要對學生的融合閱讀予以眾籌、眾謀、眾扶,讓學生的融合閱讀成為一種共建、共享。這種眾籌式的融合閱讀展示,是學生自我深度閱讀的一種場景詮釋與實踐,也是教師培養學生融合閱讀能力、閱讀素養的回歸與落實。
培養學生的融合閱讀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閱讀內需,讓學生逐步喜歡上融合閱讀、愛上融合閱讀,從而養成良好的融合閱讀習慣。只有在融合閱讀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更好地得到提升,閱讀素養才能得以有效生成。在數學教學中,要讓融合閱讀成為學生的生命實踐活動,成為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生命成長方式,讓學生的主體力量得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