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晶
(北京景山學校遠洋分校,北京 100040)
一直以來,提問都是教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但傳統教學中的提問大多沒有技巧,難以保證教學質量。由于受到數學學科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兩個特點的影響,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積極性普遍較低,這意味著要想達到引領學生學習的目的,教師應該從根本上入手,致力于對學生求知欲和探究意識的激發。為此,教師應落實有效課堂提問,不斷完善自身的提問技巧,從而使學生沉浸在思考的漣漪之中,對數學知識開展自主學習與探究。
落實有效課堂提問的重點在于問題,問題的合適與否、價值高低,直接決定最終的教學成果。為了能夠滿足教學需求,提升提問實效,教師要重視對問題結構的優化,利用由淺入深、以舊引新的方式提出問題,從而確保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獲得相應的知識,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小學數學知識之間存在許多共同的要素,所以在優化問題結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入遷移法,從而使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對相關知識進行復習和拓展,進而提高教學實效性。
例如,在學習“100 以內數的認識”的過程中,為了能夠讓小學生初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學會運用不同的方法數出100 以內的數,筆者在教學中非常重視課堂提問,并對所需問題結構進行有效優化。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首先做了一個自我介紹,介紹中包括年齡、身高、體重等帶有數字的內容。介紹完之后,以自己為例提出第一個問題:同學們,能不能像老師一樣說幾句帶有數字的話呢?在對學生進行提問后,邀請幾位躍躍欲試的學生進行展示,并將學生提到的數字寫在黑板上,從而順其自然地將學生帶入數字學習中。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學習100 以內的數字,時不時地進行一些小提問,提問內容大多與生活相聯系,從而在優化問題結構的基礎上發揮提問的優勢,有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創設問題情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方法。數學學科相對抽象,這直接導致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較低。問題情境的創設不僅能夠將抽象問題變得具體,還能夠將小學生帶入熟悉的情境。在這一基礎上,學生的積極性會得到調動,其思維也將處于興奮、活躍的狀態,從而使學生主動進入思考問題、探索問題的學習狀態中。當然,為了確保問題情境的創設能夠發揮其作用,教師應該重視提問過程中的層次性和梯度,從而使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升。
例如,在教學“位置與方向”的過程中,筆者主要是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來落實有效課堂提問的。課上,為了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首先讓認識方向的學生對四個方向進行指認,之后詢問其他學生:“同學們知道我們的學校是在什么方向嗎?大家想一想我們每天上學、放學的時候,是從哪個方向進來和出去的呢?”隨著這一情境化問題的提出,學生紛紛進入回想,并在腦中再現了整個過程。在這一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生紛紛提高了解答問題的興趣,并自主地與他人展開探討。筆者再讓學生以自我推薦的形式進行回答,并鼓勵有不同意見的學生積極參與到對問題答案的探索中,從而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全面認識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發揮提問的引領作用,就不得不明確,提問并不是單純地“你問我答”,而是講究內容、方式、契機的,也就是不僅要問到點子上,還要在適當的時機問,如此才能引領學生學習,事半功倍。教學是動態生成的過程,學生的思維興奮狀態和注意力也在不斷發生變化[1]。所以,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觀察課堂上學生的情況,適時捕捉學生的心理狀態,從而找到合適的時機,使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實現對知識的系統整合,進而有效提高提問的實效性。
例如,在教學“運算定律”的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筆者在課上提問時非常關注對提問契機的捕捉,以確保能夠發揮提問的實效。講到加法中的簡便運算,也就是加法交換律與加法結合律的結合時,筆者發現學生的思維有些受阻,他們并不能完全且順利地突破這一認知。覺察到這一情況時,筆者在黑板上寫下115+132+118+85的式子,之后對學生提問:“同學們已經學過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那么大家覺得怎么交換,算起來比較方便呢?”當學生回答“115+85+132+118”比較方便時,筆者寫下式子并接著提問:“從這個式子來看,大家覺得應該怎么結合起來呢?”通過有針對性的引導,使學生逐漸掌握加法的簡便運算。顯然,對提問契機的捕捉,不僅能夠將學生的思維集中到具體問題上,還能引導學生思考,從而提高教學實效性。
教學本身就是一門藝術,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精彩的提問是誘發學生思維的發動機,能夠起到引導學生學習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的提問是形式而刻板的,如“是不是”“好不好”“想一想”之類。實際上,這種提問方式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熱情。所以,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自身提問藝術的培養,重視設疑、激趣、引思,如此才能發揮課堂提問的效能。為此,教師不僅要重視自己的言行舉止,還應積極對問題信息進行延伸和疏導,從而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自主投入數學知識的學習中。
例如,在教學“可能性”的過程中,為使學生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進行正確判斷,筆者非常重視提問過程中的藝術,盡可能地為學生展示一些有趣味、有探究性的問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首先引導學生玩摸球游戲。摸球游戲能夠讓學生真實感受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當教師展示出有著三種紅、黃、藍顏色且數量分別為1、2、3的球時,告訴學生:“接下來老師要跟大家一起玩一個小游戲,有沒有學生想知道這是一個關于什么內容的游戲呢?”通過這一簡單的提問,順利引出教學游戲內容,并讓學生在摸球的過程中猜想可能性。當第一位學生準備摸的時候,筆者攥住袋子,并詢問該學生覺得自己最有可能摸到哪種顏色的球,不可能摸到哪種顏色的球,從而引導學生思考,并在循序漸進中讓學生了解概率的相關知識。
在教育不斷改革與發展的背景下,教師要想落實有效課堂提問,實現引領學生學習的目的,就不能忽視對傳統教學提問方式的優化。為此,務必要從教學內容和基本學情出發,確定提問的內容、時機、方式,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提問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