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軍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張義鎮中路九年制學校,甘肅武威 733007)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要求各學科要建構核心素養體系。對小學數學這一學科來說,它涵蓋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模型思想、數學分析能力、空間觀念、運算能力四個基本方面。當然,這四個基本方面中還涵蓋很多細小的內容,并且隨著課程的推進、教育教學事業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和更新。我們要做的就是立足這四個大方面,找到數學知識點與具體核心素養的契合點,采用相應的方法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得到有效提高,進而讓學生獲得更理想的數學學習效果,為其全面而個性地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提供有效的力量。由此看來,對此問題做進一步的分析和探索,顯得迫切而重要。
模型思想的培養能夠讓學生順利、高效地解決同一類問題,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獨特價值,有助于學生數學學習成績的提高。從小學階段開始,就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問題引導、小組合作形式的有效導入,能夠確保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一步步推導出各種數學模型,讓學生留有深刻印象,所以要將模型思想落到實處。
例如,在教學雞兔同籠這個重難點時,教師可先以一個簡單的題目入手:雞兔同籠,共有20個頭、54條腿,那么,雞兔各有多少只?之后,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提出這樣幾個問題:每只雞有幾條腿?每只兔子有幾條腿?兔子和雞的腿數有什么關系?有沒有可能籠子里全是雞或者兔子?假設籠子里都是雞會有什么不同呢?
通過幾個循序漸進的問題,學生逐漸有了解決這個題目的思路,之后,教師逐步引導,帶領學生用假設法構建數學模型,即假設籠子里都是雞,于是根據雞兔的總數可以算出假設條件下共有多少條腿,把這樣得到的腿數與題目中所給的腿數相比,看看相差多少。那么,每差2條腿就有一只兔子,把所差的腿數除以2 就是兔子的數量,之后再求雞的數量就非常容易了。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列出模型“兔子數=(實際腿數-雞兔總數×每只雞腿數)÷(每只兔子與雞相差的腿數)”。根據這個模型,學生順利地計算出題目,即兔子有(54-20×2)÷2=7(只),雞有13只。可以說,通過問題的引導和學生小組間的通力合作,順利地培養了學生的模型思想,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解題效率,可謂一舉兩得。
空間觀念的培養是學生更高質量開展幾何知識學習的基礎和關鍵,而小學階段是學生接觸幾何知識的基礎時期,在此階段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空間觀念是時代對小學數學教師的新要求。媒體的導入,情境的創設,能夠充分刺激學生的視覺、感覺,讓學生實現感官聯動。相比單純的現象,這樣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我們要根據學習內容適當導入媒體,創設情境,以便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相關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準確地畫出立體圖形的三視圖,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一個生活情境,即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長方體、正方體的實物,然后將這些實物抽象成幾何體,并利用多媒體技術讓長方體、正方體旋轉起來,這樣一來,就幫助學生在腦海里形成了相應的幾何空間,此時再帶領學生畫長方體、正方體的三視圖,也就容易得多了。用同樣的方式,筆者給學生拓展了圓、圓柱、圓錐等幾何體三視圖的畫法,不僅再次鍛煉了學生的空間觀念,而且也為其今后更好地學習相關知識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運算能力的提升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而這并非易事,也沒有捷徑,需要學生大量地練習,不斷地總結,進而從量變實現質變。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練習的機會和時間,把握好題目的方向和質量,讓學生在舉一反三中迅速成長,使他們的運算能力得到穩步提高。
例如,同樣是雞兔同籠問題的教學,在學生了解了“兔子數=(實際腿數-雞兔總數×每只雞腿數)÷(每只兔子與雞相差的腿數)”這個模型后,為了讓學生印象更加深刻并能熟練應用,教師可刻意讓學生加強練習,舉一反三,從而使其運算能力得到穩步提高。當學生了解了這個模型之后,教師可順勢出幾個類似的題目,不僅可以在雞兔數量上進行變化,而且把雞兔同籠變成其他問題,如在一個停車場中停了汽車和摩托車一共32輛,其中汽車有4個輪子,摩托車有3個輪子,這些車一共有108個輪子,那么這個停車場中,汽車和摩托車各有多少輛?再如,小花買了2元和5元的紀念郵票共34張,一共用了98元,那么,小花買的2元和5元的紀念郵票各有多少張……就這樣,學生不僅順利解決了雞兔同籠的問題,而且還能夠利用這個模型解決更多類似的題目,達到更好的模型運算效果,運算能力也得到穩步提高。
生活作為一個大的資源庫,其內容豐富,也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生活中常見的內容、事物、問題來教學數學知識,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幫助,不僅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而且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學生的推理能力得到穩步提高[1]。這一方面需要教師找準生活與數學的銜接點,另一方面教師要扮演好指引者和幫助者的角色,對學生多一點鼓勵和支持,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有效提高推理能力。
例如,在教學“植樹問題”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對“間隔”這個解決植樹問題的關鍵點能有深刻的掌握,并能夠自主推理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點,教師可在實際教學中給學生出這樣一個有趣的謎語:兩棵小樹十個叉,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面對這個有趣的謎語,學生都積極參與猜測答案,當學生猜出謎底——手之后,教師可讓學生張開自己的手,數一數有幾個空隙,之后讓學生以此為基礎進行推理,想一想樹與樹之間的間隔。這樣一來,學生順利地推理出樹與樹的間隔特點,此時再讓學生解決植樹問題,他們都能高質、高效地完成,達到不錯的教學效果。
本文所提出的問題引導、媒體導入、加強練習、聯系生活四個策略主要針對模型思想、空間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四個方面。當然,這些并不夠具體和完善,而且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也并非易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需要更多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和探索。所以,在日后的教學實踐和理論知識學習中,筆者還會繼續研究和探索,繼續為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貢獻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