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 鑫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2)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實質就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發展。語言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具有低耗能、低污染、高產出等“綠色”產業的特點,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形勢和產業發展階段性特征,理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結構語言學之父,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索緒爾認為,語言是一種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語言的功能包括語言形式在其所處的結構中的作用和在交際中的職能或功用。這一說法對現代語言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甚至直接影響了其后語言學的發展,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但是他卻沒有注意到語言影響人們行為產生的經濟效益,甚至完全忽略了語言帶來的一系列的生產和服務活動。1965年,美國Jacob Marschak第一次明確提出語言具有經濟特性,他認為語言作為人類經濟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與其他資源一樣的經濟特性,即價值、效用、費用和收益等特性。[1]但是Jacob Marschak對語言經濟屬性的研究還僅僅停留在探索階段,并且在他之后也鮮有人注意到語言的經濟屬性,更沒有人將其深入探討、發揚光大。直到上世紀90年代Francois Grin第一次明確提出“語言經濟學”的概念,他采用經濟學方法,將語言作為一種參數,對語言在供求法則支配下的使用而產生的經濟價值的變化進行了深入研究,著力探尋語言與經濟之間的必然聯系。[2]自此,語言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的融合學科在歐洲率先發展起來,特別是作為世界通用語言的英語,其帶動的經濟效益更是讓語言學界和經濟學界對語言的經濟屬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此,“語言經濟學”成為歐洲和北美的熱門學科。
我國關注語言經濟屬性的研究晚于國外,并且是基于國外的理論基礎進行的解讀。一方面,漢藏語系與印歐語系發展進程中的社會屬性影響有著很大的差別;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環境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環境也有差別;此外,漢語文化對漢語言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制約作用,等等。這些都決定了套用國外的語言經濟學理論來研究漢語言產業發展戰略具有局限性。
語言從出現開始就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是人類本質屬性之一。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 語言是從勞動中并和勞動一起產生出來的。[3]而古猿轉變為人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勞動,勞動和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這是唯一正確的解釋。人類通過勞動和制造工具維持個體的基本生活,但是語言的交際使他們通過交流得到更多的信息資源,或者結成一定范圍的社會團體,有社會就有了經濟行為。可見,語言催生了人類早期的經濟活動,也可以說,語言從產生初期就帶有經濟屬性。語言幫助人類更好地開展勞動和協同合作,并不斷創新、交流,使之獲得更多的生產資料,甚至是剩余價值,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語言的產生、發展都與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隨著社會發展,口口相傳的語言載體已經無法突破時空的限制,人類各種社會交流活動(經濟往來)不能得到滿足,促使書面語言載體——文字的產生。文字的出現極大地刺激了人類的社會活動,也推動了經濟活動的發展。人類可以通過文字將語言傳播和存儲,突破了時空局限,這為社會經濟提供了十分得力的交際工具,“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河谷,文字主要是為商品記錄和傳達經濟信息。在南部伊拉克發現的4000片陶片(公元前3100年),85%的符號與收入、開銷、收獲的谷物或原材料交易有關,所使用的詞匯涉及木材、金屬、地址和各種職業名稱”。[4]語言,特別是文字,可以記錄經濟活動,提高生產資料發展水平和勞動效率,不僅能保障經濟活動的穩定性,更能刺激社會經濟發展,逐步擴大經濟活動范圍,豐富經濟活動種類。所以說,一方面,社會的發展為語言經濟屬性的發揮不斷提供廣闊的天地;另一方面,語言的發展也不斷促進社會經濟的進步。
當前,我們處于一個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網絡化、全球化、甚至逐步走向太空的信息時代,而且已有學者預測,人類將進入“人工智能+量子通訊”時代。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由于信息化的驅動,尤其是智能化的飛速發展,語言的作用更加凸顯,語言的經濟能力、經濟功用和經濟價值更加顯著。據《2018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統計,2017年中國語言服務企業產值為359.3億元,同比增長10%;2017年全球語言服務產值430.8億美元,同比增長5.53%。可見,語言搭載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創新以語言信息處理為核心的各種語言科技,不斷產出新的語言產品,帶動融合行業產業的新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語言的經濟屬性在信息化時代得到了更大的釋放和空前的發展。隨著語言的經濟貢獻度不斷攀升,加之未來世界對“綠色產業”的極大需求,更是契合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新思路,因此我們要進一步關注語言的經濟屬性,大力培育和發展語言產業。
綜上可見,語言由最初的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已經發展為一種炙手可熱的經濟資源。
語言既然自帶經濟屬性,就必然催生出語言產業。語言產業主要采取市場化的經營方式生產語言類產品或者語言服務,滿足國家以及個人對各種語言類產品或者語言服務的多層次需求。[5]根據現有的經濟需求,針對已經普遍存在的語言產業業態,可將語言產業歸納為以下幾類 :(1)語言教育 :各類語言培訓班,例如GRE、TOEFL、IELTS、SHK教育輔導、培訓等;(2)語言推廣 :漢語國際推廣,例如孔子學院、孔子課堂等;(3)語言翻譯 :各類基于翻譯能力的產品和機構,例如翻譯官、同聲傳譯、翻譯app等;(4)語言藝術 :與語言有關的表演活動或節目的制作與發行,例如相聲、小品、主持等;(5)語言信息化 :語言文字的信息化技術處理,例如輸入軟件、語音輸入、語言轉化等;(6)語言服務 :提供以語言為主要手段的服務,例如文秘、速記、配音、DJ等;(7)語言康復 :為聽障人士提供語言康復訓練,例如失語癥訓練、孤獨癥訓練等;(8)語言發行 :基于記載語音、文字的發行傳播,例如在售的書籍、期刊、影音光碟等。以上是現有語言產業大類分類,不排除因地域、國家差別存在的獨特的語言產業,和伴隨科技進步產生的新生語言產業。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人才、信息技術和現代服務成為經濟調整和換擋提速的突破口,誰掌控了人才、信息技術和現代服務的制高點,誰就能在世界經濟的舞臺上掌握話語權。語言產業恰好要依靠人才、信息技術和現代服務的發展,加上語言產業的“綠色”優質特性,符合經濟社會對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要求。因此,當前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都特別重視發展文化產業。Francois Grin研究表明,瑞士的語言產業在經濟上每年創造500 億瑞郎的收入,約占瑞士GDP的10 %;英國憑借全球通用語言“英語”,每年可以獲得100億歐元的凈利,如果考慮投資方面的優勢,英國則每年可以獲得170~180億歐元的收益。如今,中國的崛起正在悄然地改變著世界,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世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孕育活力、生發動力、凝聚合力,這意味著中國的語言產業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根據國家漢辦統計,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全球共有525所孔子學院、1113個孔子課堂,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已超過1億。美國、日本、韓國、泰國、印尼、蒙古、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漢語均由第三外語升級為第二外語。另據中國互聯網絡中心預測,近幾年中文語音市場規模將達到1300億元。可見,語言產業方興未艾,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不斷提升,大力推動語言產業的發展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是具有可觀的經濟價值的朝陽產業。
1.只重視漢語國際推廣的力度,不重視漢語產業的培育
國家漢辦自1987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漢語國際推廣工作,但是側重點是通過漢語國際教育實現漢語國際推廣。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之后,國際社會對漢語的熱情空前高漲,持續走高的“漢語熱”和漢語推廣的國家戰略,催生了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如雨后春筍般建立。但是近兩年卻開始出現在美國、瑞典和日本等國家停辦孔子學院的情況。這是因為在另一國家的大學里設立一個由我國政府主辦的合作機構,不免惹人嫌隙。此外,我國未曾在國家戰略上重視語言產業的培育與扶持,自然不能形成如英語般勢頭強勁的傳播度和使用度。
2.語言產業相關的信息化技術發展不足
我國的信息技術在“互聯網+”的國家戰略驅動下已經取得了飛速發展,但是基于語言信息處理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發展還無法滿足語言產業受眾的需求。比如我國計算機、手機操作系統還都依賴國外,雖然華為已經研發了自有系統,但其仍然是作為備用系統,鮮有應用。此外,服務于語言翻譯、語言輸入、語言編輯和語言康復等語言產業的同聲傳譯機器、語音識別軟件、語言編輯工具和電子詞典、助聽器等圍繞著語言產業為主開發的技術和產品發展還顯滯后。
3.為特殊群體提供語言服務的人才儲備不足
2000年央視春晚的經典小品《鐘點工》中的經典臺詞“有人花錢吃喝,有人花錢點歌,有人花錢美容,有人花錢按摩,今兒我雇個好活,有人花錢,雇我陪人兒嘮嗑”,生動形象地詮釋了空巢老人的語言服務需求。隨著我國老齡化時代的來臨,老年人語言服務需求的滿足直接關系到老年人的精神狀態和生活質量。此外,還有很多需要語言能力康復的人群,對語言康復產業有著巨大的需求。但是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儲備不足,也可以說是政策引導不夠,很少有人從事該領域的服務和工作。
語言產業以及相關服務供求的迅猛發展是時代的必然,發達國家通常把語言產業作為語言推廣、傳播的重要手段,有些國家甚至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日前,我國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七大部委聯合下發文件《關于推進新時代東北教育發展新突破 增強服務全面振興戰略能力的實施意見》,中心舉措是謀求產學研用協同發展,但是所涉及的產業都是以裝備制造業等傳統產業為主導,新興產業也都是光電信息、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沒有提及語言產業這一綠色環保又具可觀前景的新興產業。現代漢語是“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普通話。”我國東北,特別是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的一些高校的中文學科是傳統優勢學科。例如東北師范大學中文專業的畢業生絕大部分作為中文教師投身于我國語文基礎教育和對外漢語教育。可見,在東北倡導語言產業、著力發展語言產業是具有絕對學科優勢的。以往,我國主要依托孔子學院、孔子課堂等以教育為手段的語言傳播,并且主導方是我國漢辦,屬于政府行為。可以借鑒諸如新東方、英孚和華爾街等成功的英語產業成功案例,與境外著名機構合作,在本土教育體系下推廣漢語、發展語言產業。此外,更要探索教育以外的經濟、文化和影視、出版等多渠道推廣策略,多條腿走路。但又不能單打獨斗,應由經濟學界、語言學界和法學界的有關專家團隊攜手合作,形成合力,從國家戰略的角度深入研究、制定語言產業發展戰略,并有具體的實施步驟和扶持政策。
英語產業的成功歸功于美國、英國等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信息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早在1996年,我國英語培訓產業就已經拉開了網絡遠程教育服務的序幕。從2010年開始,線上英語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發展勢如破竹。這一方面反映了國人對英語這一世界語言的認可度、重視度和巨大的需求度;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英語語言產業能夠敏銳地把握信息技術的發展,依托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壯大。特別是近幾年爆紅的英語視頻直播培訓產業,主打歐洲、北美外教,劍橋、哈佛教授,純正美音、英音等語言產業商品,既有針對少兒英語的VIPKID、DaDakid,也有地道口語提升的TutorABC、e2say;此外,針對應試英語的很多著名線下機構也開放了線上學習平臺,足不出戶就能跟著名教師、英語培訓師學習、訓練,快速提升成績。然而,盡管我國的信息技術水平已經具備承擔發展漢語線上傳播的能力,但是對于在該領域研發、開發相關線上項目的音頻、視頻、網絡課堂和app的重視度和敏銳度還不夠。應將直播技術與漢語教學、傳播相結合,應用于漢語言培訓產業之中,一方面彌補傳統課堂漢語傳播、培訓成本高的不足;另一方面增強漢語學習的互動性和學習效果。此外要在強有力的信息技術支持下,加快電子詞典、同聲傳譯器、助聽器等語言學習設備的研發。
我國語言產業剛剛起步,需要一支既有經濟視野,又有語言學基礎,并了解相關法律法規的高素質、高能力、高學歷的人才隊伍。2001年黃少安教授成立了專門的組織機構研究語言經濟學,并在其帶領和推動下成立了我國第一個語言經濟學研究院[6],迄今已經培養了一批語言經濟學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但是,其研究方向主要是針對語言經濟學應用的實證性研究,而基于語言產業發展戰略方面的研究尚顯薄弱。語言服務是一種市場行為。近年來,在語言培訓、翻譯、出版等傳統產業穩步發展的同時,還出現了語言科技、語言藝術、語言會展、語音合成、機器翻譯等新興語言產業。“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語言服務市場吸引了大量的資本注入,為中國語言服務企業快速跟上全球化布局帶來了發展機遇。“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中語言先行成為眾多海內外企業的共識,如果語言不過關,就做不到對沿線各地區文化的了解,產品和服務就難以適應當地政府和民眾的特點和習慣。目前,我國語言服務行業仍存在準入門檻低、尚無客觀標準認證等問題,導致國內語言服務市場發展呈現良莠不齊的局面,急缺應用型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高等教育應該充分挖掘語言服務業的發展潛力,與企業共同推動語言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穩步健康發展。加強語言產業領域專業人才的培養對我國語言產業的發展和漢語語言的推廣、傳播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助推器。
語言的經濟屬性是由語言的本質決定的。語言與經濟的相互關系促進了語言產業的發展。隨著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語言產業越來越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對經濟的貢獻越來越顯著,其經濟功能得到進一步凸顯。當前中國的語言產業是一個亟需政策引導和措施鼓勵的領域,管理和決策部門應制定加強語言產業的政策和措施,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促進語言產業化發展,獲取更多的語言紅利,推動我國語言產業快速、高效、穩步地走向國際市場。有關部門應積極支持語言產業的發展,制定和實施語言產業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