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青海省汽車運輸集團有限公司 青海西寧 810000
18 世紀英國將罪犯被送往美洲墾荒,從英國到澳大利亞,遙遙千萬公里。英國政府為了方便省事,便把運送這些犯人的工作“外包” 給私人商船,由一些私人船主承包從英國往澳大利亞大規模運送犯人的工作。剛開始,英國政府在船只離岸前,按上船的犯人人數支付船主運送費用,船長則負責途中犯人的日常生活,負責把犯人安全地運送到澳大利亞。船主為了牟取暴利,盡可能地多裝人,致使船艙擁擠不堪,空氣渾濁。私人船主在船只離岸前就按人數拿到了錢,對這些犯人能否遠涉重洋活著到達澳大利亞并不上心。有些船主為了降低費用,追逐暴利,千方百計虐待犯人,甚至故意斷水斷食。幾年后,英國政府驚訝地發現,運往澳大利亞的犯人在船上的平均死亡率高達12%,鑒于犯人的高死亡率,英國政府決定向每艘運送船只派一個政府官員,以監督船長的運送行為,并給隨行官員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手槍。同時,還對犯人在船上的生活標準做了硬性規定,甚至還給每艘船只配備了醫生。上述措施實施的初期,船主的虐待行為受到了遏制,政府官員的監督好像有效。但是,事情很快就發生變化了。長時間遠洋航行的險惡環境和金錢誘惑,誘使船長鋌而走險。他們用金錢賄賂隨行官員,并將不愿同流合污的官員進行迫害、甚至扔到大海里[1]。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無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會給企業帶來無效的管理后果,并將企業帶進失敗風險的深淵,當你設定一個好的控制制度,那么通過一系列的控制活動來降低、規避、轉嫁潛在風險,導向結果向預期的方向前進后還有能化解外部的潛在風險。這個一系列的控制活動中對自身進行控制的稱為內部控制,對外部一個有力導向可以規避風險達到一個良好的風險管理效果。制度安排是一種既簡單又有效的管理措施,有效的控制制度可以增強制度的約束力,以期實現或者接近企業的發展目標。為了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使企業能夠健康發展,企業戰略目標可以實現,必須加強和規范企業控制制度,規避風險,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控制制度與企業風險管理之間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內部控制的實質是風險控制,風險包含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對內部風險的控制即內部控制,從這一概念來說,風險管理是內部控制的重要內容,企業風險管理包含內部控制,但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相互關系,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不可分離的內在聯系。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是確保內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執行的重要手段,同時有利于企業管理層及時了解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可以為內部控制的改進提供建議,有利于內部控制體系的斷完善,進而幫助企業控制各種風險。
青海橋頭鋁電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橋頭鋁電)成立于2002 年4 月8 日,主營業務為電解鋁、炭素及火力發電等。青海橋鋁物貿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橋鋁物貿)為青海橋頭鋁電的全資子公司,負責橋頭鋁電大宗原材料的采購和鋁產品的銷售,為了確保物資采購滿足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也為了能夠合理規避和防范經營風險,橋鋁物貿制定了一系列的內部管理控制制度,為企業正常發展持續經營提供了有效的保障[2]。
橋鋁物貿因為采購品種多,采購量大,采購金額較高,采購過程復雜,尤其進口業務手續繁多,多元利益糾結,容易出現違法違紀現象。因此公司構建了完善的采購業務內部控制制度,針對采購業務內部控制制度各環節的控制,設計有效地應對策略使采購業務各個流程形成系統化、一體化的采購體系,并通過準確的采購計劃,完善的采購流程,嚴格的采購審批和合同審計,對采購活動進行嚴格的規范,有效規避采購風險。譬如氧化鋁年采購量約為60 萬噸,公司采購金額達到一定金額以上就得執行嚴格的審批制度,紀檢和審計部門得全程參與到合同的洽談過程環節。
企業將采購的原材料以及相配套的輔料投入到生產過程中,經過一系列的生產過程,最終形成產成品。只有高質量的原材料,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為了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公司主要原材料氧化鋁大部分采用進口氧化鋁,尤其以澳大利亞氧化鋁居多,澳大利亞氧化鋁顆粒度適當,比表面積大,強度高,流動性高。高品質的原材料生產出高品質的鋁錠產品,其鋁錠產品橋頭鋁在市場屬于光澤度好雜質含量低,品質穩定的優質產品,具有非常高的市場競爭力,產品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一般而言,制造企業的采購成本占到產成品成本的50%-80%。采購成本是企業產品成本的主要組成部分。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降低成本增強產品競爭力已是各個企業必定采用的有效手段。構建企業業務內部控制制度,就是從設計采購流程、加強供應商管理,制定科學合理的定價制止和批量采購的策略,最大程度地降低采購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力,減少企業破產的風險。橋頭鋁電公司為了降低采購成本,通過大批量采購,簽訂長單的方式,固定比例定價模式,將價格鎖定在較低的價格區間,在相當長的期間大大降低了企業的采購成本,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3]。
企業內部控制的目標是合理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為了實現內部控制的上述目標,企業必須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
2002 年7 月30 日美國國會以絕對多數通過了《薩班斯-- 奧克斯利法案》,該法案的頒布標志著世界上最發達資本市場的監管者已經將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維護、評價和報告看作是經營者的重要責任。2008 年5 月22 日,中國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要求自2009 年7 月1 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實行,并且鼓勵非上市的大中型企業也予以執行。2010 年4月15 日,財政部等五部委出臺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1 號——組織架構》等18 項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和《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要求自2011 年1 月1 日起首先在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施行,2012 年1 月1 日起擴大到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鼓勵非上市的大中型企業執行,這標志著中國版的” 薩奧法案” 已正式啟動。
隨著社會法制化的推進及企業競爭的加劇,企業只有建立、健全并執行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合理規避風險,才能夠獲得持續穩定的發展,做到基業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