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 付迎霞 劉許慧(通訊作者)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放射科 江蘇 南京 210028)
乳腺癌是常見的女性乳腺惡性腫瘤疾病之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乳腺癌的發病率呈顯著升高趨勢。目前對乳腺癌的診斷主要依靠影像,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對乳腺癌的診斷已經從單一影像學檢查逐漸向多功能、多模態以及功能性檢查等延伸[2],提供細胞及分子水平的診斷依據,有效對患者的嚴重程度進行診斷,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好的診療依據。有研究報道[3],3.0T 核共振檢查對于乳腺癌的診斷靈敏度可達94%~100%,對于隱匿性乳腺癌的檢出率在86%以上[4]。本研究對3.0T 磁共振指標與乳腺癌療效評價進行相關性研究,為臨床提供更多幫助。
研究對象來自2015 年1 月—2020 年4 月乳腺癌患者42 例,年齡平均為(44.14±2.13)歲,據腫瘤TNM 分期標準,Ⅰ~Ⅱ期患者18 例,Ⅲ~Ⅳ期24 例。經過手術聯合化療治療,完全緩解組患者20 例,非完全緩解患者22 例。
采用GE 公司3.0T 磁共振對所有患者行動態增強及擴散加權成像檢查。動態增強序列如下:(1)FSE T1WI 序列:TR 867ms,TE 7.69ms,矩陣320×256。(2)T2WI 壓脂序列采用IDEAL 序列,TR 5489ms,TE70ms,矩陣320×256。(3)T1WI 動態增強采用VIBRANT-Flex 序列:TR 4.9ms,TE 1.7ms,造影劑為馬根維顯注射液,劑量為0.2mmol/kg,速率為3.0ml/s,繪制時間-信號強度曲線,根據KUHL 分型標準進行診斷,測量早期強化率(En%)及最大強化速率(Slopemax)。擴散加權成像:使用SE-FPI 序列:TE 73ms,TR 7900ms,激勵次數為4 次,矩陣128×130,多個b 值成像,選取b=1000s/mm2測ADC 值。
對不同療效組磁共振指標比較,完全緩解組患者的En%、Slopemax 顯著低于非完全緩解組,ADC 值顯著高于非完全緩解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不同療效患者的核磁共振指標對比觀察(±s)

表1 不同療效患者的核磁共振指標對比觀察(±s)
組別 En(%) Slopemax ADC(×10-3mm2/s)完全緩解組(n=20) 42.23±5.32 2.35±0.26 1.37±0.19非完全緩解組(n=22) 107.40±10.39 11.48±3.16 1.04±0.21 t 25.919 13.502 5.321 P 0.000 0.000 0.000
通過相關性分析,療效與影像學指標En,Slopemax呈正相關,與ADC 呈負相關,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5],乳腺癌的發病率居高不下,已為我國女性首位的惡性腫瘤,且農村女性確診時期以中晚期較多,對生命構成威脅。乳腺癌的早期篩查,對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具有積極意義。所以臨床上,通過診斷方式的提升,早發現疾病,早診斷和干預,對于治療具有積極的意義。
在臨床中,增強磁共振對腫瘤新生血管的密度具有顯著的診斷意義[6]。有研究報道顯示[6],新生血管的密度是腫瘤生長的必備條件,通過使用對比劑,能清晰反映病灶部位血流動力學情況。隨著病變程度的加重,病灶的血管依賴性逐漸上升,所以在早期,可見血流信號明顯增強,Ⅰ~Ⅱ期患者的單獨檢測靈敏度并不高,但隨著病情加重,病灶逐漸強化,相比Ⅰ~Ⅱ期乳腺癌患者,時間-信號強度曲線信號逐漸加強,所以在Ⅲ~Ⅳ期患者的檢查中,其靈敏度逐漸升高[7]。采用DWI 模式,通過對水分子的微觀運動成像,顯示腫瘤細胞生物膜的改變。通過文獻復習,采用b 值1000s/mm2,診斷效能較好。本研究中,隨著治療效果下降,ADC 值顯著下降,而En、Slopemax 顯著升高。有國外學者指出[8],在乳腺癌發展早期,其ADC 明顯上升,隨病情加劇,生物膜結構發生改變,細胞內大分子物質對于水分子物質的吸附作用增強,水分子運動降低,所以隨著病情加重,患者ADC 明顯下降,與本研究相互印證。
綜上所述,患者的影像學指標與療效顯著相關,在治療中及時進行3.0T 核磁共振檢查,對于病情及時進行分析,調整治療方案,對患者的治療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