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飛 周芳
(1 石河子市人民醫院介入血管、腫瘤內科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2 石河子市人民醫院老年干部科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肺癌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非小細胞肺癌發病率較高,約占所有肺癌患者的80%左右,可分為腺癌、鱗癌和大細胞癌,初期臨床癥狀不明顯,多數患者確診后已處于中晚期,且該病5 年生存率極低[1]。目前在非小細胞癌的治療中以化療、放療為主,化療最為常用,化療療效肯定,但只能延長生存期,且化療不良反應較大。近年來,靶向藥物逐漸應用于惡性腫瘤的治療中,靶向藥物對腫瘤組織的作用相比常規化療更為精準,對正常細胞組織的損傷較小,藥物不良反應較弱[2]。靶向藥物和化療聯合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效果更佳。基于此,本研究對靶向藥物+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分析探討,具體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2 例晚期非小細胞癌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26 例,對照組男性18 例,女性8 例,年齡43~75 歲,平均年齡(59.89±8.78)歲;研究組男性17 例,女性9 例,年齡43 ~76 歲,平均年齡(59.97±8.9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作對比研究。
對照組采用常規化療治療,其中肺鱗癌選用吉西他濱+順鉑方案。非鱗癌選用培美曲塞+順鉑方案。具體劑量:注射用順鉑(國藥準字H37021358)75mg/m2,分3d 靜脈點滴,每次靜脈點滴2h,化療前后給予水化。注射用鹽酸吉西他濱(國藥準字H20030104),1000mg/m2,d1和d8靜點。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鈉(Eli Lilly and Company,批準文號H20130646)500mg/m2,d1,靜脈點滴,21d為1周期,培美曲塞組的患者同時給予維生素B12、葉酸、地塞米松等藥物支持。研究組采用靶向藥物聯合化療治療,化療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加以靶向藥物:吉非替尼(AstraZeneca UK Limited,批準文號H20090759),口服,250mg/次,1 次/d。
觀察兩組臨床效果,臨床效果評定標準[3]:以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的腫瘤療效評價標準判定臨床效果,主要分為CR、PR 和PD,總有效率=CR+PR/總例數×100%。
使用SPSS21.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88.46%,對照組為61.54%,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n(%)]
肺癌是一種臨床上最為常見的肺部腫瘤,據數據統計,其發病率、病死率均居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一位,對人類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非小細胞肺癌屬于肺癌中的一大類型,約占總數的八成以上,早期無明顯臨床癥狀,后期多數患者以低熱、呼吸困難、咳嗽、咯血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并可伴惡性腫瘤體重減輕、疲勞、食欲下降及惡病質等特征性癥狀,對其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可延長患者生存期,改善其生存質量。
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一般采用靶向治療、化療、放療以及免疫療法等方法,這些治療方法均可控制患者病情發展,延長其生存期,化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最為常用的手段之一,化療是一種全身治療手段,無論通過哪一種途徑給藥,化療藥物均可進入患者血液,隨血液循環至患者的全身組織和器官,因此,化療除可作用于腫瘤細胞外,還可對正常細胞造成嚴重影響,且化療毒副反應強,如強烈的胃腸道不良反應、骨髓抑制和肝腎功能損害等。
近年來,分子靶向藥物逐漸在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中得到了應用,靶向藥物治療是指在細胞分子水平基礎上,針對確定的致癌位點進行藥物治療的一種方法,藥物進入機體后特異性地選擇致癌位點,并與其結合,殺死腫瘤細胞,該治療方法對患者周圍正常組織無較大不良影響[4]。與傳統化療相比,靶向治療抗腫瘤作用更具特異性,針對性,抗擊腫瘤細胞和組織更為精準,且毒性明顯降低,靶向治療的實用性更為顯著。但有研究指出,分子靶向藥物治療雖可延長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地無疾病進展生存期,但無法延長其中位生存期,靶向藥物于常規化療聯合治療可延長患者的無疾病進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效果更為顯著[5]。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靶向藥物聯合常規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臨床效果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中,采用靶向藥物聯合化療治療方案效果更為顯著,有較高的臨床使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