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妹
(海軍第971 醫院嶗山醫療區超聲診斷科 山東 青島 266100)
黃疸是一系列疾病的總稱,包括溶血性、梗阻性、肝細胞性黃疸等,也可分為內科性和外科性黃疸,其可由多種疾病引起,對黃疸患者的治療也依賴于臨床對患者的診斷[1]。基于此,如何快速有效的鑒別診斷黃疸疾病是該疾病治療的關鍵。即使醫學界近年快速發展,但仍需迫切找到一種快速準確確定黃疸疾病病因、疾病性質的鑒別診斷方法[2]。本研究自我院收診病患中選取92 例黃疸疾病患者,旨在探討黃疸疾病診斷中應用腹部超聲與肝功能檢查診斷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自我院收診病患中選取92 例黃疸疾病患者(選取時間為2017 年2 月—2019 年10 月)展開回顧性研究,統計92 例黃疸疾病患者臨床一般資料,其中男性患者50 例,女性患者42 例;患者年齡25 ~63 歲,平均(41.61±4.72)歲;其中膽管系統擴張者38 例,無膽管系統擴張者54 例。
1.2.1 膽管系統擴張診斷標準 肝總管內徑大于6mm,膽總管內徑大于8mm,膽管系統肝內膽管內徑大于3mm 即可判定為膽管系統擴張。
1.2.2 納入標準 符合黃疸疾病診斷標準;最終經實驗室檢查/病理學檢查/手術證實為黃疸疾病;知情本研究并同意參與研究;無精神類疾病史。
1.2.3 排除標準 存在肝腎器質性疾病或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存在感染性疾病;合并心腦器質性疾病者。
均采用肝功能檢查診斷、腹部超聲診斷,囑患者禁食12h,空腹進行常規檢查,采用腹部超聲診斷儀(菲利普IU22 GEp5)進行腹部超聲,探頭頻率為3.5MHz,患者取平臥位、半臥位、左側臥位、直立位等下體位,部分患者需要取右側臥位,從橫切位、斜切位、縱切位多方位進行掃查。
(1)結果;(2)對比肝功能檢查診斷、腹部超聲診斷黃疸疾病的漏診率、診斷準確率。
采用SPSS19.0 統計,以n(%)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以(±s)表示計量數據,行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92 例黃疸疾病患者中,膽管系統擴張者38 例,無膽管系統擴張者54 例,具體見表1。

表1 92 例黃疸疾病患者病理診斷情況
38 例膽管系統擴張患者中,腹部超聲診斷漏診率2.63%、診斷準確率94.74%同肝功能檢查診斷(0.00%、97.37%)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54 例無膽管系統擴張患者中,腹部超聲診斷漏診率0.00%、診斷準確率98.15%,同肝功能檢查診斷(0.00%、100.00%)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腹部超聲與肝功能檢查診斷92 例黃疸疾病結果[n(%)]
相關研究指出,黃疸疾病復雜多樣,準確及時診斷是治療黃疸疾病的關鍵[3]。以往通常采用肝功能檢查對黃疸疾病進行診斷,準確性高,但其存在一定弊端,如時間較長,易耽誤治療時機等[4]。腹部超聲技術可通過超聲手段清晰觀察患者膽囊形狀、大小、腫瘤情況、擴張情況等,對于黃疸疾病患者的診斷有一定價值[5]。本研究對92 例黃疸疾病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分析腹部超聲診斷的應用價值。結果將患者按照膽管系統有無擴張分為兩組,均顯示,腹部超聲診斷漏診率(2.63%、0.00%)、診斷準確率(94.74%、98.15%),同肝功能檢查診斷對比未表現明顯差異(P>0.05),提示黃疸疾病診斷中用于腹部超聲或肝功能檢查診斷均應用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黃疸疾病診斷中應用腹部超聲或肝功能檢查診斷漏診率較低,診斷準確率均較高,可選用任意一種方法作為單一診斷,為黃疸患者診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