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武
(重慶市合川區中醫院 重慶 401520)
闌尾炎是臨床常見普外科急腹癥,具有發病急、病情變化快等特點,發病率高,伴有右下腹持續性或陣發性疼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如未能給予患者及時治療,隨著疾病進展,極易引發腹部穿孔、壞死、闌尾化膿等,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對于闌尾炎患者臨床首選治療方案為手術,可快速治療疾病,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在臨床得到廣泛的應用[1]。本次研究以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我院闌尾炎病例 80 例為病例樣本,旨在分析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臨床療效,闡述如下。
遵循治療方式的差異性,擇取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我院闌尾炎病例 80 例分組,設置為對照組(40 例):男女比例21:19,年齡25 ~52 歲,均齡(34.62±4.63)歲;研究組(40例):男女比例23:17,年齡22 ~49 歲,均齡(34.21±4.35)歲。納入病例均經臨床診斷確診;無手術禁忌癥;排除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意識不清、認知障礙、精神異常者;凝血機制異常者;血液系統疾病者。本次研究由我院倫理委員會支持,患者及家屬均表示同意支持。兩組樣本基線資料一致,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行傳統開腹手術,常規消毒鋪巾,行氣管插管麻醉,以右下腹麥氏點做手術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探查后找出闌尾,緩慢游離系膜并在根部、動脈處結扎,將病灶切除,縫合殘端,如無滲血等異常情況后逐層縫合切口。
研究組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常規處理與麻醉同對照組,以肚臍上方做切口,建立插入氣腹針建立人工氣腹,維持壓力15mmHg 左右,置入腹腔鏡,探查腹腔,同時處理腹腔積液、組織黏連,找出闌尾,將病灶周圍組織剝離,充分顯露闌尾及系膜,在根部開孔對闌尾、系膜結扎,采取超聲刀及雙極電凝處理闌尾根部,采取鈦夾處理夾閉患者闌尾根部,術后釋放氣腹,清理腹腔留置導管,逐層縫合,完成手術。
觀察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2]。
觀察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研究組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首次排氣時間(d)住院時間(d)研究組 40 40.28±5.61 15.62±3.24 4.37±1.12 3.36±0.95對照組 40 62.39±6.72 37.18±4.41 9.33±2.25 7.81±1.24 t - 15.974 24.917 12.481 18.017 P - 0.000 0.000 0.000 0.000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闌尾腔因血供障礙、細菌感染、阻梗狹窄等因素可引起闌尾炎,青年群體發病率更高,以腹痛、腹肌緊張、惡心嘔吐等為主要臨床表現,該疾病突發突然、進展迅速,如未能給予及時治療存在腹膜炎、穿孔的風險。采取開腹手術對患者創傷較大,出血量多,不利于術后恢復,且因腹腔臟器長期暴露在空氣中,術后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的風險較大,因此在臨床應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3]。
本次研究結果:研究組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采取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手術損傷小、術后康復效果佳,且隨著手術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其手術適應癥范圍逐漸擴大,同時在控制及預防切口感染方面比傳統開腹手術更具優勢,術中避免闌尾和膿液直接與患者腹部接觸所做切口,感染的風險大大降低,手術用時更短,同時術中腹腔及盆腔沖洗稀釋膿液,也大大降低感染等并發癥風險,切除以電切、電凝為主,創傷小、出血量少,保證腹腔清潔,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更快,縮短患者住院治療時間,降低并發癥風險,促進患者盡快康復[4-5]。
綜上所述,對于闌尾炎患者采取腹腔切除術治療,相比傳統開腹手術,臨床療效更為顯著,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且術中出血量少、創傷小,并發癥少,安全性高,更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故可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