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飛
(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地震是對建筑物危害最大的自然地質災害,在建筑物的建筑設計中,對建筑物的抗震等級有著明確的要求,主要體現為: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到。故合理、科學的建筑抗震設計對于人民群眾的人身安全、財產損失以及社會秩序等有著重要的價值意義。隨著現在建筑技術的發展,建筑層高也越來越高,在這方面的抗震設計所體現的價值與意義更加重大。
抗震、隔震、減震的建筑結構設計主要是通過對地震災害的抵御、阻隔、降低從而使得建筑結構受地震災害的影響降到最低,保證建筑結構的安全性與正常使用價值,進而保障群眾的安全、財產等。大量的地震試驗、施工經驗證實,在建筑結構的結構設計中,防震結構的設計能夠有效的降低地震對建筑結構的損害,從而保證建筑使用者、居住者的安全[1]。
1) 改變建筑走向達到抗震效果,地震的發生主要與地殼運動有關,所以地震的方向與地殼的運動、地質結構的方向等有著重要的聯系,以其為前提,在建筑抗震設計中,通過對當地地質結構的研究、地震事件的研究從而創新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根據地震震向,調整建筑結構的建筑走向,從而最大程度上減少地震對于建筑結構的損害。相關研究表明,最好的建筑走向是與地震震向垂直的方向。2) 框架、螺栓雙結構的抗震效果,通過將框架結構中的外包鋼管與內核鋼支撐進行隔離,在內核鋼的支撐模式中實施無粘結模式,將框架結構與螺栓結構結合,從根本上增加內核鋼的支撐力以及抗震效果,通過將框架、螺栓雙結構進行聯合,從而保證了內核鋼的支撐力,同時使得外包層與內核層有著相對的滑動,有效抑制內核鋼的形變,該抗震措施應用以后,能夠有效的降低地震對于高層建筑的作用力,從而有效的保證建筑結構的穩定性與安全性[2]。3) 通過蹺動抗震設計達到的抗震效果,蹺動抗震的建筑設計是通過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將高層建筑設計方案中增加上部抗震結構與下部抗震基礎結構,以豎向不緊固的設計理念為基礎,在建筑設計中穿插豎向連續墻、支撐構架,通過對下部抗震基礎結構的不緊固模式相結合,從而有效的達到抗震的目的,該措施適用于寬體大型高層建筑中。
1) 增加隔震阻尼強化隔震效果,在地震抵抗的隔震設計中,通過在建筑設計方案中增加建筑隔震阻尼,從而有效的達到建筑結構的隔震效果。當地震發生時,地震的產生的能量在物體間進行傳播,隔震阻尼可以通過減少地震能量的傳導,從而有效的降低地震對于建筑的危害。在減震技術的應用中,通常以優化建筑主軸、提升地震阻尼的剛度、強度,從而有效的達到削減地震能量的目的[3]。2) 日常維護、保養隔震結構,隔震結構需要進行日常的維護與保養,從而保證在地震發生時,隔震阻尼結構能夠有效的削減地震能量,保護建筑結構。
1) 使用特殊材料達到減震目的,在建筑結構設計中,使用特殊建筑材料能夠有效的達到削弱地震能量的目的,從而有效的減低地震對于建筑結構的損害。為達到減震目的特殊材料使用中,也隨著建筑行業的發展有著不同的原料選擇,最初選用砂子與黏土為基礎材料進行配比,在技術的發展與技術的創新中,發現瀝青有著特殊的固液性質,將其應用在建筑減震中,應用效果更為突出。在現在,已將逐漸選用瀝青為減震的首選材料,從而有效的保障建筑設計中的隔震目的[4]。2) 改變結構模式達到減震結果,結構模式改變達到減震目的建筑設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建筑設計時通過在建筑主體以下增加建筑減震層,能夠在地震發生時通過減震層達到削減地震能量的目的,從而保證主體建筑的安全常見的,該類減震模式措施有摩擦、隔減震、粘彈性減震等措施。3) 通過層間隔震實現減震效果,層間減震是抗震模式與減震模式的技術結合,使用地震能量損耗介質實現地震結構的阻隔與降低,同時通過對高層建筑結構模式的改變從而進一步實現地震能量的偏移與釋放,從而有效的通過建筑結構削減地震能量。該類建筑結構設計能夠有效的提升高層建筑的減震性能,提升抗震、隔震、減震的功能價值體現,實際應用效果顯著[5]。
總而言之,不管是低層建筑還是高層建筑,在抗震等級方面的設計堅決不能馬虎,對于建筑的抗震、防震、減震等方面的建筑設計方案需要詳細審核與模擬,同時在施工中嚴格執行施工方案,從而保證建筑結構的施工完成以后,能夠達到預期設計的抗震等級,同時保證通過隔震、防震、抗震等方面減少建筑物的養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