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爍
(山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1)
隨著當前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建筑工程項目在具體構建中不僅僅需要確保其具備較高的質量,往往還需要確保其在美觀性方面符合人們的需求,并且可以適應于當地環境條件,保障建筑工程項目可以形成較為理想的應用效果。基于此,在建筑工程項目設計中有效應用地域文化也就顯得極為必要,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價值較為突出,需要切實圍繞著建筑設計需求進行詳細分析。
我國有一句諺語“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其可以理解為,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從建筑設計的層面上分析可以理解為不同的地方建筑風格樣式不同,不同的地域文化會給建筑帶來一定的差異性特點,而不同地域的建筑設計者也會有自己的設計手法[1]。也就是這種不同風俗的流行,經過長久的發展逐漸被保存下來,但是并不是說一個地方的流行就一定能形成屬于它地方的文化。地域文化簡單來講就是一個地方獨有的特色類型,比如北京文化、天津文化等。它涉及了較為豐富和復雜的結構內容,對人的行為意識有一定的影響。
由于不同地區自然環境差別較大,所以在建筑物建造中應該使用具有地域差異的建筑材料,這種差異形成了不同地區的建筑特色。在現代化建筑設計中,大多數建筑材料均是使用鋼筋混凝土,在使建筑物充滿現代氣息的同時也失去了建筑物承載地域文化的功能。在建筑設計中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獨具特色的建筑材料,將地域文化融入建筑物的建造和裝修。例如云南地區盛產竹子,在建筑設計中應該盡可能利用這一豐富的資源;在福建建筑設計中應用具有獨具客家風格的夯土墻等。利用當地具有特色的建筑材料既能夠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降低材料運輸帶來的建筑成本[2]。
地域文化建筑物建設需要從多個角度入手,第一就是對地理環境為基礎作為考慮,建筑設計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夠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對于建筑物來說,不同地區的建筑物需要符合其地方發展要求,以我國東北地區來說,其一年四季的季節分明,夏季有高溫天氣,冬季的氣溫就較為寒冷,因此對于建筑物建設來說,就要對建筑進行整體的防寒設計,同時對于建筑物來說,其顏色也應該進行整體的設計,對于我國北方來說,其冬季會出現大雪天氣,所以其白色調較多,而針對當前的白色調來說,就要對建筑物的整體外觀顏色進行整體的設計,防止整體都是白色會出現色彩單調的問題,同時針對外形來說,由于東北多為平原地區,所以應多建設相關的四方形建筑物,不僅可以展示城市地貌,同時也能夠體現較好的區域文化。
地域環境是否宜居,首先應考慮人的外在感知,即室外環境和室內的環境對人身體產生的影響。室外環境包括自然環境中的地形、地貌、水文、氣候等,也包括室外人工環境。室內環境包括聲、光、熱影響舒適度的因素等。處理人類活動與自然的關系一直是人們探討的話題。信息時代有別于工業時代中人們盲目地向自然索取的方式,產業的轉變,使得人們能夠借助工具理性地處理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地理特征是自然所賦予的獨特屬性,是體現地域中差異性特征的因素。美國建筑師維克多·奧戈雅(VctorOlgyay) 在《設計結合氣候一建筑地域主義的生物氣候研究》中提出“生物氣候地方主義”,這種設計方法將滿足人體的生物舒適度感覺(冷、熱、干、濕等) 作為設計出發點,注重研究氣候、地域和人體生物感覺之間的關系[3]。地域建筑設計應不以犧牲自然生態為前提,結合因地制宜的理念,創造出室內外宜居的環境。在室外環境中,建筑應順應周邊環境,利用場地有利因素營造適宜的微氣候。景觀的設計要選取當地季節性的特色植被,營造一種賞心悅目的環境,積極引導人們樂于漫步、騎行等建康生活方式。在室內環境中,現代科技解決室內舒適度是當今普遍利用的手段,但是這種人工環境會降低人類的抵抗力,并削弱對于自然環境的感知。因此地域建筑設計應以被動設計為主,主動設計為輔,采取主被動相結合的設計方式,以此營造舒適的室內環境。如在被動設計中利用材料特性和構造方式設計出“會呼吸的”表皮,以達到通風散熱的效果,在被動設計不能完全解決室內舒適度的情況下,采取機械設備的主動設計。
當前建筑設計中,很多設計師考慮的是如何將建筑設計得更加新潮,更加巧妙,讓建筑更具現代化的特點。而一些標新立異的建筑設計中,忽略的是對傳統構建的營造。那些“流行”的建筑,往往只能給人短時間的新鮮感,這與地域性建筑設計的原則不相符。因此,將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設計當中,需要加強對傳統構建方式的研究,特別是在新技術、新材料不斷涌現的當下,建筑設計者們還需要將新型材料與技術融入地域文化建筑設計當中,并創造新的構建形式。
綜上所述,在建筑工程項目設計中有效結合運用地域文化成為比較重要的基本手段,地域文化的應用能夠表現出較強效益,應該促使建筑設計人員圍繞著建筑工程項目的各個方面進行靈活設計處理,以便進一步提升建筑設計方案應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