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杰
(安徽省綜合交通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地震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地震災害發生時,若橋梁工程抗震性能不佳,在地震災害中出現坍塌現象,會給人們的生命與財產帶來嚴重傷害。因此,加強對橋梁結構設計的抗震減震效力越來越重要。不斷優化橋梁結構減隔震設計,分析減隔震技術在橋梁結構設計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橋梁結構設計過程中,減隔震技術的應用主要在于減震、隔震兩個方面。前者主要是利用阻尼、耗能等裝置的合理設計,來優化橋梁本身結構的動力學,確保地震發生時,橋梁可以利用自身的結構來對地震所產生的沖擊力進行吸收緩沖。而后者則是利用特殊的結構設計,利用震動周期結構緩沖震動輸入的能量,降低地震所產生的作用力,最終達到保護橋梁結構穩定性的目的。
1) 地震的波頻,具有高、中、低的區分,如果橋梁結構處于地震發生的高頻階段,同時能力比較集中,就可以對減隔震技術的使用,以及對橋梁的結構進行有效的防范;2)對于橋梁結構生命周期比較短,橋梁結構設計比較規范,沒有橋梁墩太高太低的情況出現,就可以對減隔震技術進行應用;3) 對于提前計劃好的施工地點,需要對地面板塊的運動特點進行觀察,對于損害因素,確保將其降到最低,從而實施對減隔震技術的應用。
傳統的阻尼裝置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摩擦阻尼裝置,另一種是彈性阻尼裝置。兩者都有很大的使用優勢。一般情況在底部使用,當橋樁最大變形時,這兩個緩沖器的阻尼力最小,反之,當阻尼器的值為零時,阻尼力最大,這座橋的變形最小。如果環境溫度發生變化,阻尼裝置如果要變形的話,需要突破一定的阻力極限,故不易變形。橋梁結構變形時,它會承受變形過程中產生的應力,然后承受壓力,從而提高橋梁結構的穩定性。粘滯阻尼在橋梁結構設計中的應用有效地防止上述情況的發生,可以產生減震隔震性能。
該設備的絕緣原理的特點:滑動摩擦支承滑動表面的結構是滑動表面上的曲面,這時振蕩結構通過滑動摩擦降低地震能量,并將其轉化為獨立的橋梁結構零點能量,也就是時間差值的原理,增加了橋梁的振動時間。在地震中,摩擦支承的平面尺寸由支承的曲率改變,因此,一般來說,滑動摩擦軸承這個座位的平面相對變化量較大。考慮到上述特性,滑動摩擦支座被放置在一個合理的位置以達到隔震的目的。
雙曲面球型減隔震支座是在成熟的球型支座基礎上,借鑒了摩擦擺支座的工作原理而開發的一種新型減隔震支座。其主要技術特點是它采用了大半徑的球面摩擦,并設置抗剪裝置,雙球面的球體設計使其在豎向荷載作用下曲面壓應力均勻,在地震不發生的情況下,其功能與普通球型支座一致,可滿足橋梁的正常運行。但當地震發生后,其抗剪裝置被剪斷,支座可以在任何方向滑動,梁體沿球面升高后通過梁體自重實現自復位,利用鐘擺機理延長了橋梁的自振周期,從而降低加速度反應,起到減隔震作用。
鉛芯橡膠支座設計技術,廣泛應用于橋梁結構的設計,人員需要在設計橋梁結構時,適當考慮到鉛芯橡膠支座的結構特性在甲板結構中應力變化情況。該結構主要由層壓橡膠制成,用于地震減震。為了提高橋梁整體結構的抗震性能,在膠粘劑支架上加入了鉛芯材料。鉛芯材料的力學性能優于其他材料,與層壓橡膠一起使用時,橡膠支架的組合可以有效地提高了橋梁結構的抗震性。一般來說,該裝置不受高剪切應力的影響,原始剪切剛度較大,具有高強度的抗疲勞性能和彈性,可以使橋梁長期保持穩定。
使用這種裝置可以提高橋梁的穩定,橋梁移位,通常是一個外部力的因素。橋間連接器的設計是為了減少地震傳播。該裝置提供了一種普遍的阻止震動的傳播的功能,以下是功能介紹:橋梁和橋梁結構的安裝使用,使保留槽充分發揮作用,通過減少橋梁結構在橋梁上的位移,提高了橋梁結構的穩定性。梁間連接器安裝在橋的兩側,連接兩個法輪,可以有效地防止梁的倒塌,并將倒塌的可能性降低30%。
所謂延性設計,就是在橋梁結構設計過程中,通過對橋梁結構的細節進行優化設計,在合適的位置設置最佳的塑性鉸,來達到結構抗震的目的。通過延性設計,有助于提高整個橋梁結構的整體性,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延性設計過程中要格外注意橋梁本身的最大基底剪力差距,以避免對橋梁造成結構性的損害。
對于橋梁結構設計而言,常見的控制技術有混合控制、主動控制和被動控制三種。而在減隔震設計過程中,通常會利用被動控制的技術,來優化橋梁的結構,以達到提高橋梁抗震性能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實際橋梁結構設計中,應根據橋梁結構的實際情況,合理利用好擺式滑動摩擦支座、粘滯阻尼器、鉛芯橡膠支座、高阻尼隔震支座等裝置,能有效達到抗震減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