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善文
中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山西太原 030051
產學研合作中的 “產” 是指產業界及各類產業中依托技術創新的現代企業和現代企業家;“學” 泛指學術界;“研” 主要指以進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各類技術開發為中心的應用型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中的科研機構[1]。在我國,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通常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產學研結合已成為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中心工作和重要環節,推進產學研結合,有助于高校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學科專業建設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等緊密結合起來,是實現高等教育跨越發展的根本途徑。
從我國當前的情況來看,盡管許多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相互之間探索了多種模式的合作教育,但是,產學研各方合作關系較為松散,缺乏有效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主要還是建立在自身培養模式上,沒有建立完善的協同教育體系。在創業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只依靠高校進行專業教育,缺少企業機構、其他中介組織的參與,使高校創新創業人才缺乏社會實踐,創業項目與社會脫鉤。雖然有些高校推行的產學研是與企業所建立的合作機制,但是企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盈利,是對其經濟效益的看重,而對高校學生的培養并沒有太大的興趣[2]。
雖然國家教育部明確規定各本科院校都需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但絕大多數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一般都以選修課程的形式由學校的經濟管理學院教師兼上,教師本身沒有受到專業訓練,講授標準也各不相同。而且,教師只是強調知識與技術的掌握,而忽略創新創業教育對于人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形成的要求,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仍然采取傳統教育的培養方式,并未有意識地針對創新人才的特點對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作出有效的調整,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還未完善。
高校、科研院所在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而企業在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占據先機。近年來,國家對高等院校的發展高度重視,但是,國家并沒有從制度上建立標準、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校企合作制度,對于校企合作的指導力度也相對不夠。現階段國家對于校企合作沒有宏觀的保護政策,企業的投資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在很多合作項目上,教育部門、企業的主管部門和勞動部門之間不能充分協調,也不能有效地調動學校和企業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極大地影響了校企合作的發展前景[3]。
高校產學研合作主要是以市場需求為平臺,以提高創新能力為目的,協同創新人才的培養與高校開展的各項工作都是相輔相成的。建立在產學研合作基礎上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能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動吸納和引導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通過“校企合作” 的教育模式,高校可以在專業設置、培養目標制訂、課程建設、實踐教學等環節,積極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動高校的辦學機制的創新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這既可以推動高校辦學模式改革,也增加了企業對接高校人才和項目的深度。
高校應當注重對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首先,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選拔優秀教師去企業培養實踐能力,了解最新的產業發展動向。也可以采取聯合導師培養形式,以來自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導師的專業特長作為選拔導師的劃分標準,這將更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其次,建立完善的課程教育體系。提高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層次,把現在的創新創業教育選修課提升到必修課水平。最后,開展多層次的創新創業競賽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
高校應當建立具有開放性的大學教育制度,構建產學研項目合作平臺整合校內外資源推動項目合作,通過校企之間的互動合作來達到雙贏的目的,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4-5]。
總之,高校應構建產學研實訓實習平臺,建立學生與科研院所、企業員工溝通交流的機會。一方面可以整合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實訓和實習資源,使學生可以接觸到最新的設備、技術、方法等,突破高校實驗實訓條件的限制;另一方面,打破傳統教學體制下較為封閉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生在實際運用中接觸項目和企業生產運營中所遇到的最新問題,提高如何發現、分析和創造性解決不確定性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