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
南昌市青山湖區水利局 江西南昌 330029
青山湖區地處江西省南昌市城區東郊,位于贛撫平原尾閭,是南昌城的發源地,原為南昌市郊區,2020 年6 月更名為青山湖區。青山湖區下轄湖坊、塘山、京東、羅家4 個鎮、上海路、青山路、南鋼、站東4 個街道和青山湖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1 個省級工業園區。區內現有60 個行政村,118 個社區居委會,18 個家委會,235 個自然村,區域面積127.6km2,戶籍人口43.94 萬人,登記流動人口4.9 萬人。青山湖區昌東大道以西、解放路以北、洪都大道以東以及富大有路以南屬建成區,其它片區屬城鄉結合部,農業人口13.27 萬人。
青山湖區城鎮供水由江西洪城水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旗下三大水廠負責,區域屬集團供水昌南分片。該分片包含三座已建水廠(青云水廠、朝陽水廠、下正街水廠)和一處在建水廠(城北水廠)。青云水廠一期于1990 年10 月開工建設,1993 年10 月正式投產,供水規模20 萬m3/d。后經過二、三期擴容,供水能力增加到60 萬m3/d。朝陽水廠供水規模30 萬m3/d。下正街水廠供水規模10 萬m3/d。城北水廠一期于2012 年11 月開工建設,2017 年9 月初工程試運行。一期供水規模10 萬m3/d。二期于2020 年4 月開建,供水規模10 萬m3/d。擴建后城北水廠供水規模為20m3/d。四大水廠供水規模合計110 萬m3/d。青山湖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已建13 處,包括分散式2 處、集中式2 處和管網延伸9 處。
改革開放以來,青山湖區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特別是城鎮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區居民吃、穿、用方面生活物資極為豐富,相比較而言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各方面條件不如城鎮,特別是農村人飲水不安全、水量不足、用水不方便等問題且長期得不到改善,困擾不堪,影響農村居民身心健康[1]。2019 年水利部全國水利工作會議提出 “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對新形勢下農村飲水安全程鞏固提升工程提出新的要求。青山湖區農村飲水安全現狀有以下特點:
2005 年中央提出實施農村人畜飲水解困,擬用15 左右時間通過各種工程措施逐步解決農村地區高氟水、高砷水、水質不達標、用水不方便等問題,徹底解決農村飲水不安全現狀,提高農村居民身心健康水平。
2005 至2007 年間青山湖區政府建成4 處飲水安全工程。其中2 處分散式供水(抽取地下水至房屋頂部水箱,利用屋頂與地面水位差自給供水,滿足家庭用水要求。缺點:水質不達標)。如:慈母村鄒家分散式供水工程、板溪李村分散式供水工程。2 處集中式供水(抽取地下水,利用錳砂過濾、變頻加壓的方式配送至用水戶。缺點:濾芯更換、電費消耗、管理人員工資、后期管理維護費用大,工程運行難以維繼)。如:板溪村東湖集中供水式工程、慈母李家集中式供水工程,以上工程暫時解決4 村飲水不方便問題,水質難以達標,工程難持久。農村供水工程中保障不力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集中式供水工程規模小、水處理工藝簡單、運行維護費用高、水費收繳難、管理維護不到位,工程難以長期發揮效益;第二、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較弱,農村水利事業對全區的GDP 貢獻極為有限,本級財政在農村供水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十分有限,導致已建工程設施得不到修復,自然而然會加快老化、失修、報廢;第三,城區供水主管基礎設施未覆蓋到位,農村居民難以承擔管網延伸后自來水安裝的費用(2012 年板溪村分攤安裝費用估算為12000 元/ 戶)。農村供水難以保障,阻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影響農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
原因主要有:第一、隨著城鎮化、工業化建設步伐加快,高鐵東站、高新技術企業、服務業等進駐農村,城市建設各行業間規劃沖突越來越明顯,導致已建成供水工程面臨拆解的境地。第二,不當人為操作,損毀、破壞供水設備的情況時有發生。如板溪村集中式集中工程,因技術人員不當,加壓變頻設備換了又換,縮短了工程報廢周期。第三、農村分散式供水工程使用頻率高,水泵損壞效率較高,水箱老化水箱更新換代快,縮短了工程效益[2]。
青山湖區農村地下水污染由簡單化、專門化向復雜化、綜合化轉變,污染來源主要有工業生產廢水、居民生活污水和使用化肥和劇毒農藥等,盡管區內水資源豐富,但不同程度被污染,有水難用的局面仍然存在。具體表現在:
(1).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水環境保護意識差,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污染地下水。據估計,全區76.24km 主要排灌渠道,流經農村生活區長度達28.97km,傾倒排入河道的生產、生活垃圾,對地下水源水質影響較大。
(2)大量劇毒農藥、化肥流入田間,間接污染地下水。據畝均用藥估算,贛撫平原2667hm2 灌溉田畝,全年農藥和化肥的噴灑數量約在800 噸以上,劇毒農藥和大量化肥的使用,引發水體富營養化、毒性加劇、發黑發臭、厭氧生物繁殖、水生物多樣性減少等一系列水生態環境問題,污染地下水水質。
早期所建的分散式或集中式供水工程無論在工程效益的發揮、管護、水質保障方面均存在不足,與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不相匹配,難以滿足農村居民日益高漲的日常生活、生產用水需求。具體對策如下:
為適應新形勢下農村供水發展的客觀需求,應完善機制體制建設,制訂優勢行業反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的優惠政策,不遺余力地推進城市管網延伸工程,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主要措施有:
(1)推行區域優勢行業反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施建設的政策。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城市管網延伸工程建設資金投資配套比例,夯實農村自來水供水管網設施基礎,增強供水能力,增加供水受益范圍,保障農村居民日常生活、生產和農村工業經濟發展的基本取供水要求。
(2)及時把握當前國家加大投入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鞏固提升改造機遇,對區內城市管網延伸工程實行統一規劃,調整布局,適合更新管網延伸的進行延伸,需要增效擴容的進行增效擴容,可以廢棄的堅決廢棄。
(3)大力宣傳節水用水知識,鼓勵農村大居民飲用水質有保障的城鎮自來水,不提倡打井抽取地下水作為生活飲用水。
建設適應青山湖區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下的城鄉供水一體化體系,必須規劃布局好城市和鄉村間的供水布局。要現有的青云水廠、下正街水廠、朝陽水廠及輸配水管網進行優化、疏通。同時加快城北水廠主管網的接入事宜的溝通協調工作,提升區內末梢水壓力,補齊行業短板。具體措施有:
(1)自然資源局、水利、農業、住建、生態環境等各部門應通力合作,在土地規劃利用方面制定出一套土地資源集約、城鄉供水建設布局合理、供用水的體系。
(2)做好宣傳教育,最大限度發揮已建工程的效益。鎮、村應做好農村居民用水安全的宣傳教育,改變他們長期以來飲用不安全地下水習慣,改而飲用水質有保障的城鎮自來水。
(3)積極繳納費水費,自來水廠是企業化管理。水廠在取水、制水、消毒、配送過程中有成本發生,農村用水戶應及時繳納水費,維系企業正常的運轉開支,長期穩定發揮效益。
通過完善制度、加大日常節水知識宣傳、行政處罰等手段,實現水資源的永續利用。具體措施有:
(1)以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為抓手,審查擬建項目的涉水事項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對潛在可能嚴重威脅和破壞地下水環境的施工方式和企業行為,堅決不予立項或投產,從源頭扎緊水污染治理第一關。
(2)建立和完善排污許可制度和重點水污染物排放實施總量控制制度,嚴格控制工業污染、城鎮生活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積極推進生態治理工程建設,預防、控制和減少地下水環境污染。
(3)利用各種媒介對流域周邊居民進行節約、保護水資源知識宣傳,并設立警示標語,杜絕水源保護區內傾倒垃圾和種植農作物的行為,減少人為活動對飲用水源的影響。
(4)推廣使用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和化肥,提倡使用農家肥耕種作物,防治和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5)加大對違規企業和責任人的處罰力度。可尋求公安、工商、稅務、新聞機構等部門的介入,對違法排污的企事業單位從嚴處置,并曝光其違法違規行為,震懾破壞飲用水源的不法分子。
農村飲水安全項目民心工程,建設實施好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是實現青山湖區農村脫貧攻堅重要戰役,是農民發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廣大農村居民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舉措[3]。青山湖區現有的分散式、集中式供水工程難以長期發揮效益,后期管理維護更是紙上談兵。青山湖區只有依托洪城水業旗下水廠和城市管網布局,充分利用區位優勢發展城鎮供水管網延伸至農村的模式,才能持續、穩定、高效地發揮農村供水工程效益,解決農村飲水不安全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