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艷
(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 江蘇 蘇州 215000)
所謂情感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情感和心理感知,充分發揮情感作用從而實現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對初中音樂而言,運用情感教學法能夠激發起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從而使學生愛上音樂這門課程,并能夠在音樂中產生心靈的共鳴,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情感教學法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更加積極的參與到初中音樂的審美教育中來,進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審美能力。
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初中音樂作為學生中學階段的副科,一直未能得到學校和老師的重視,導致初中音樂課程設置比例較少,安排形式也非常隨意,無法滿足音樂教學的需求。對中學生而言,音樂課程被當成是緊張學習中間的調劑,對音樂學習既缺乏重視也沒有充分發揮出自身的主觀主動性積極的參與到初中音樂的審美教育中來,阻礙了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大部分音樂老師仍然采用了傳統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無法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忽視了學生日常音樂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同時對于學生的音樂考核方法也比較單一,對學生的日常教學活動中的質量過于放松,最終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2.1 對音樂作品進行情感因素分析。在初中音樂審美教育中老師要充分挖掘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帶領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揣摩,使學生在傾聽中感知到音樂的內涵,喚醒自身的情感意識,從而對音樂作品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使學生與音樂作品之間產生情感和思想的共鳴。
在學習人音版《七子之歌—澳門》這首歌時,老師可以通過為學生講解這首歌曲賦予的情感,使學生在聆聽歌曲過程中結合老師的講解來感知詞曲作者表達出的渴望回歸祖國之情,并引導學生調動起自身的情感來深情的演唱這首曲目。在激發起學生對音樂作品情感共鳴的基礎上開展音樂審美教學,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2.2 創設音樂情境開展審美教育。在初中音樂審美教育的情感教學中,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通過語言、圖片、影像、樂器演奏等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音樂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放大對音樂細節的感受,更加深切的感知到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情感,領會到音樂創作者通過音樂作品傳達出的心理活動,從而品味到音樂作品中節奏、韻律、曲調變化中透射出的深刻內涵。在音樂情境中激發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真切感受,領會到音樂的魅力,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和熏陶,從而在音樂情境中提高了自身的審美能力,提高了初中音樂的學習效率。
比如《采茶舞曲》這首曲目是一首具有南方地域特點的民歌,其中糅合了越劇唱腔和江浙方言,是一首富有濃郁江南特色流暢優美的采茶民歌。老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這首曲目時,可以為學生創設茶園采茶的音樂情境,提高學生聆聽、感知的體驗,在對比模仿中喚醒了學生對中國民歌中茶歌喜愛之情,在感受和分析中完成了審美能力的培養。
2.3 通過音樂創作背景喚醒情感共鳴。在初中音樂教材中國收錄了許多風格各異的經典曲目,每首音樂作品的創作過程中都包含了作者創作時期的社會文化和個人情感,因此在音樂欣賞和學習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揣摩音樂創作過程中蘊含的豐富內涵。音樂創作過程中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人文環境、歷史背景都是影響音樂作品的重要因素,因此老師要在審美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對音樂背景知識的講解來拉近音樂作品和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在聆聽和賞析過程中也能夠激發起情感上的共鳴,進而促使學生對音樂作品理解的更加透徹,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審美能力的培養,實現了音樂素養的提高。
依然以人音版《七子之歌—澳門》為例,老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這首歌前可以借助課前導入來激發起學生的情感意識。這首歌是我國愛國詩人聞一多先生1925年7月4日發表在《現代譯論》中的一首詩歌,當時中國香港、臺灣、澳門等七個地方被西方列強霸占,民不聊生,詩人由此寫下了《七子之歌》,借七子來比喻七個地方,強烈的渴望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學生結合音樂創設的背景知識體會到澳門渴望回歸的情感,與音樂創作者達到了情感的共鳴,激發起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音樂的感知力。
在初中音樂審美教育中采用情感教學方法,突出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對音樂擁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感知與理解,給學生帶來了積極的情感引導,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得到了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