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峰
(沂源縣魯村煤礦有限公司,山東 淄博 256104)
我國于1986 年開始施行的《礦產資源法》,并未提及綠色發展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作為綠色礦業發展相關法律法規及配套政策的上位法,《礦產資源法》必須按照新發展理念和新時代要求進行修改完善。為使綠色礦山建設“有法可依、依法建設”,國家和一些地方政府相繼制定和出臺了國家級、省市級綠色礦山建設標準與規范,但由于地區經濟差別,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區別,各級政府、各行業協會和礦山企業還要共同努力逐步完善不同區域、不同礦種、不同資源稟賦等差別化的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和規范。國家和有立法權的地方政府也要將經過實踐檢驗、運行合理、切實管用的現行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制度規范、成熟經驗等,及時上升為法律法規,構建起一整套健全、完善、系統的綠色礦山建設法律法規體系,為實現礦產資源綠色開發、綠色利用提供法治保障。
“技術創新”是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的基本條件,《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和《國家綠色礦山建設規范》都強調了智能現代、科技創新、數字化等在綠色礦山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但實際上還有相當數量的礦山企業,沒能采用或全面采用現代高新技術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一方面,有些礦山企業的經營理念跟不上時代發展,建設綠色礦山的主體意識不強;另一方面,有些礦山企業歷史負擔過重,如尾礦堆積、環境積弊、設備陳舊老化等,還有一些傳統礦業的經濟效益長期在低位徘徊,企業發展前景堪憂,“調結構、轉方式”的內生動力不足;再一方面,有些礦山企業的創新研發欠賬太多,投入不夠、人才短缺、資金缺口等已經成為制約這部分企業應用綠色礦山建設新技術的關鍵問題。
露天礦山生產智能管控系統是千業谷堆后水泥灰巖礦綠色化、信息化、智能化開采的核心。該系統將采剝生產計劃,配礦作業計劃,裝、運、卸生產調度以及運輸量自動計量統計與管理集成為一體,采用一系列高新技術,實現對裝、運、卸生產過程的實時數據采集、判斷、顯示、控制與管理,實時監控和優化調度電動運輸車輛、挖掘機等設備的運行,實時對采礦生產的數據進行監測及控制,形成一種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的全方位的新型現代露天礦數字化生產管理決策平臺,一方面使得石灰石搭配趨于科學合理便捷、質量更加穩定;另一方面還達到了車輛有序管控、合理調配的目的,大大提高了車輛的利用率;再一方面還節約了一定的人力資源,真正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的目的。
科技創新、技術革新,是綠色礦山建設的基本條件和關鍵所在。一要主動轉換經營理念。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礦山企業要把市場觀念與環保理念、社會責任融合起來,大力推廣應用科技創新、技術革新成果建設綠色礦山,實現礦業經濟轉型。二要不斷提高創新能力。企業要緊盯礦山科技前沿,主動與國內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努力打造一流的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三要用足用活現有政策。國家規定在建和生產礦山造成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由礦山企業負責治理恢復;計劃經濟時期遺留或者責任人滅失的礦山地質環境等歷史遺留問題,由各級地方政府統籌規劃和治理恢復,中央財政給予必要支持。現行政策為礦山企業卸掉歷史包袱,大力推廣新技術應用提供了難得機遇。四要積極助力新技術應用。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要制定特殊政策,劃撥專項資金,為推廣應用包括節能環保、智能化控制、數字化管理等新技術成果的礦山企業,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幫扶。努力提升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實現綠色礦山建設的優質高效快速發展。
各地方部門聯合建立切實可行、科學合理的監管條例,在明確分工、防止推諉塞責的基礎上,將綠色礦業納入各級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的績效考核,督促其重視綠色礦山建設,共同提高監管效率和力度。同時,應從源頭監督各礦山企業,完善礦山開發利用方案、閉坑申請報告、儲量報告、環境評價報告的審核與備案,并將礦山開發利用方案執行率納入綠色礦山評估體系。另外,進一步完善礦業權人勘查開采公示系統,要求礦山企業定期將生態恢復治理、廢水、矸石綜合利用等信息列入公示系統,發揮監督檢查的作用。
在我國綠色礦業的發展過程中,必須以綠色礦山建設為引領,既要使礦山地質環境發揮綠水青山的生態效益,又要讓礦山企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才能全方位推進我國礦業的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