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高俊英 尹玉珊 張偉勁 杜志偉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廣東 廣州 510260)
腦卒中是神經內科常見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病因復雜,主要臨床表現為頭痛、惡心、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及吞咽言語障礙,嚴重者可致意識障礙甚至死亡[1]。腦卒中發病率和復發率很高,近年來更有年輕化趨勢,其致殘率和病死率也較高,給患者及家屬帶來極大的生理及心理負擔[2]。為了進一步提高患者在診治過程中的依從性和治療效果,本研究擬通過早期建立快速康復護理小組的方式,觀察其對患者依從性、患者滿意度及心理狀態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神經內科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接收的120 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符合入選本次研究的條件為:腦卒中的診斷標準參照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3],并均經過MR/CT 檢查證實缺血性腦梗死。病例納入標準:(1)患者均為首次發病;(2)生命體征平穩且意識清晰;(3)患者均為小學及以上文化水平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病例排除標準:(1)意識障礙、精神障礙或伴嚴重心、腦、腎等功能不全者;(2)無法配合完成本次臨床調查研究者。將120 例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 例。試驗組中男33 例,女27 例,平均年齡為(62.6±3.8)歲;對照組中男35 例,女25 例,平均年齡為(62.7±3.5)歲。兩組患者的在年齡分布、性別構成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O.05),其結果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主要包括日常護理查房宣教,關注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用藥指導,對患者進行日常飲食護理。遵醫囑進行護理操作,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誤吸,管道護理,指導患者進行功能恢復,與患者交流,幫助患者緩解不良情緒,預防壓瘡、肢體遠端水腫、皮疹、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試驗組采用為每位患者建立快速康復護理小組的方式進行干預,具體方法如下:(1)建立干預小組,小組成員組成包括:主管護士、主管醫生、主管康復治療師以及護長。為了強化溝通,組員間組建微信群,及時詢問和反映患者的病情、護理情況及康復訓練情況,使組員對患者的情況有全方位的了解,利于對患者開展針對性的臨床康復護理工作。(2)小組成員日常職責:①主管護士:完成常規護理,評估及報告患者日常護理治療情況,包括向主管醫生反映患者日常用藥和是否配合檢查情況;組織患者及家屬進行腦卒中病人護理宣教;組織配合康復治療師到病房進行康復宣教及治療;②主管醫生:根據主管護士反映的患者護理治療情況及時和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患者病情穩定后,及時開出康復治療醫囑,實現快速康復介入;組織進行臨床康復護理查房,制定臨床康復護理方案;③主管康復治療師:配合主管護士進行早期康復治療及康復訓練宣教,及時評估及報告患者康復治療情況;④護長:統籌安排患者各項臨床康復護理活動的順利開展。
(1)依從性:兩組均由主管護士評估患者在診治過程的配合程度,內容包括按時服藥、完成各項檢查、參與宣教活動、配合康復治療、主動自我鍛煉5 項,能全部完成為完全依從、完成其中3 項及以上為部分依從,完成不及3 項為不依從;(2)心理狀態: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狀況進行評分并比較,其中評分越高,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3)患者及家屬滿意度: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分別統計兩組患者及家屬在康復護理結束后對治療和護理滿意程度,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一般和不滿意4 個等級。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后有35 例患者能完全配合臨床康復護理;而對照組患者僅有24 例能完全配合臨床康復護理,試驗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明顯優于對照組,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O.05);且對照組患者治療不依從人數明顯高于試驗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O.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治療依從性比較[n(%)]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焦慮、抑郁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干預后試驗組患者SAS、SDS 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O.05)。表明通過建立快速康復護理小組的方式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 SAS、SDS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 SAS、SDS 評分比較(±s,分)
與治療前比較,aP <O.05;與對照組比較,bP <O.05
組別 例數 時間 SAS 評分 SDS 評分試驗組 60 護理前 48.92±3.47 45.48±2.88 護理后 37.07±2.80ab 33.52±2.48ab對照組 60 護理前 49.13±3.13 45.08±2.78護理后 42.35±2.57a 37.47±2.75a
護理后試驗組患者及家屬總滿意率為95%,而對照組患者及家屬總滿意率為76.67%,試驗組滿意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O.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及家屬滿意度比較(n)
腦卒中后因神經功能的缺失,嚴重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降低患者生活質量[4]。患者也因為經濟壓力及并發癥等原因加重其心理負擔,影響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及治療效果。研究表明,腦卒中后的最佳康復時間為發病后6 個月內,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應盡早進行臨床康復護理干預,能最大限度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改善患者預后[5]。成立快速康復護理小組,能確保患者在腦卒中病情穩定后得到最早、最全面的康復治療干預,可有效整合神經內科醫生、護士以及康復治療師的醫療資源,以患者為中心,確保醫患溝通無障礙,康復護理治療措施有序開展。早期實施康復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改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6]。
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與技巧,可顯著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為患者的康復奠定了基礎[7],本研究中快速康復護理小組組員間通過建立微信群加強醫生、護士、治療師之間的溝通以及組織臨床康復護理查房等手段,可幫助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護理治療計劃,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同時也方便傾聽患者的情況與需求,從而使醫護人員能針對性的與患者進行溝通,讓患者感受醫護人員對其的關愛,減輕患者焦慮以及抑郁情緒,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隨著護理理念的轉變與提升,對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來說,強化康復訓練與臨床護理的有機結合,成為偏癱患者康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8]。本研究中康復治療師與神經內科臨床護理的合作就是其中的重要體現。健康教育可以通過醫護人員對患者病情及治療情況的宣教,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強化積極主動配合康復護理對病情恢復的重要意義,從而增強治療的依從性[9]。研究顯示,通過多種宣教方式讓患者對疾病產生正確的認識,有利于自我效能的提高,促進康復[10-11]。家屬的參與也能提高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對康復的依從性[12]。本研究中小組成員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康復護理宣教活動,加強患者以及家屬對腦卒中的認識,減輕對疾病的恐懼,提高其對腦卒中的康復護理意識,也提高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早期建立快速康復護理小組,對提高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治療的依從性,促進患者心理狀態的改善,提高患者滿意度有顯著意義(P<O.05),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