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慧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綜合外科> 江蘇 南京 210000)
在以往的四肢骨折護理中,大部分護理人員都會選擇常規護理方法,主要就是將護理重點放在避免患者術后出現肢體損傷方面和肢體恢復方面,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忽略了患者的疼痛情況和心理狀態。隨著當今護理技術的發展,使得整體護理技術應運而生。整體護理屬于一種全新的護理手段,主要就是對患者進行連續性和人規范性的護理,最大程度滿足患者心理和身體的實際護理需求,提升護理質量和患者的最終護理滿意度[1-2]。基于此,本文對整體護理應用于四肢創傷骨折患者對其術后疼痛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利用分組研究法對我院在2018 年1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60 例患者進行研究,每組患者均30人。對比組患者行常規護理,該組共有男性患者18 例,女性患者12 例,年齡24 ~66 歲,平均年齡(46.87±1.32)歲;研究組患者行整體護理,該組共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47.54±1.49)歲。本次研究排除合并心、肝、腎臟等器官性疾病患者;排除患有精神類疾病患者,排除患有凝血功能障礙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屬自愿簽寫知情同意書且本次實驗已經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認可。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比組患者行常規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脈搏以及血壓等各項生命體征進行詳細記錄,判斷患者實際出血量,確認其是否發生大出血現象。對患者骨折周圍進行觀察,包括周圍皮膚污染情況以及傷口開放程度,按時查房等。
研究組患者行整體護理:(1)患者在接受手術固定后護理人員需對患者行早期骨折部位保護,同時預防患者出現肌肉萎縮,適當增加患者關節活動力度。(2)護理人員可以對患者進行局部冷敷,從而達到緩解患者水腫和疼痛的目的。在對患者肢體腫脹盡心處理過程中需要遵循保護、休息、冰敷、包扎工作法則。另外,護理人員還可以采用彈力襪以及彈力繃帶或壓力治療等多種方式促進患者靜脈血回流,目的是為了能夠減少患者患肢的腫脹程度。(3)指導活動訓練,患者行手術治療后護理人員需幫助患者保持合適體位,同時幫助患者勤更換體位,從而避免其持續出現墜積性肺炎或壓瘡等并發癥。適當抬高患者患肢,充分維持患者的手術患肢部位對線,確保肢體固定。每天幫助患者進行3 次關節訓練,每次鍛煉5 ~10min,且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其活動范圍和時間。尤其是針對骨折累積到關節的患者更是如此,以此避免患者出現骨筋膜室綜合征。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臨床各項指標,包括患者護理滿意評分、住院天數以及住院費用;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采用疼痛評分量表評分進行分析,評分在0 ~30 分認為輕度疼痛、31 ~60 分認為中度疼痛,>60 分認為重度疼痛。
本次實驗研究使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20.0,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統計學意義存在。
研究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明顯優于對比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n(%)]
研究組患者護理后臨床各項指標均優于對比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臨床各項指標(±s)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臨床各項指標(±s)
組別 例數 護理滿意評分(分) 住院天數(d) 住院費用(元)研究組 30 92.54±2.36 9.10±1.80 4231.05±105.77對比組 30 83.21±3.29 11.68±2.60 6256.47±122.36 t - 12.6212 4.4686 68.5903 P - 0.0000 0.0000 0.0000
骨折主要就是指患者骨完整性和聯系性中斷現象,大部分患者出現骨折的主要原因就是創傷,即創傷性骨折。四肢骨折是當今臨床醫學中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當患者骨折后由于機體炎性因子會被大量釋放,以此使得機體出現疼痛。整體化護理工作模式所遵循的護理理念就是以人為本[3-4],以護理程序為重要基礎,同時充分根據患者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狀態等多種因素進行護理干預,從而降低患者疼痛,預防并發癥[5]。
通過研究發現,研究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明顯優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護理后臨床各項指標均優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整體護理應用于四肢創傷骨折患者臨床效果顯著,患者接受護理后臨床各項指標良好,且患者疼痛程度得到極大緩解,故值得在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