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麗麗 張榮書( 通訊作者) 吳春艷 王艷
(徐州醫科大學淮安婦幼學院兒科 江蘇 淮安 223002)
小兒住院期間,靜脈輸液治療是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靜脈穿刺又是一種有創操作,是引起小兒疼痛的最主要原因[1],明顯的疼痛感覺會引起小兒機體方面出現近期及遠期的一系列不良反應,如生理反應,體內激素與代謝水平改變,食欲出現減退、認知行為方面的改變等[2]。兒科住院的患兒由于年齡小,心理、生理發育不成熟,患兒靜脈輸液時產生的穿刺痛會讓患兒出現哭鬧、煩躁、掙扎、恐懼等不良反應,對患兒生理、心理乃至大腦結構和功能都存在消極影響[3],同時由于小兒在治療中的不配合,會導致護士穿刺成功率降低,為保證兒科病兒在靜脈輸液時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改善患兒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的舒適感,兒科在給患兒進行靜脈穿刺時實施無痛管理是非常必要的[4-5]。本研究在兒科實施靜脈輸液無痛管理對減輕患兒靜脈輸液時的疼痛感覺及提高護士一次性靜脈穿刺成功率的影響。具體做法如下。
選取我院兒科病區2019 年5 月—12 月住院的病情較輕的患兒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 例,其中觀察組:男孩30 例,女孩20 例,平均3 ~10 歲;上呼吸道感染28 例、肺炎22 例,對照組:男28 例,女22 例,年齡3 ~10 歲,上呼吸道感染25 例、肺炎25 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對比價值。觀察組患兒納入的標準為:①既往對2.5%復方利多卡因乳膏無不良反應;②無嚴重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血管方面疾病;③家長自愿加入本研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所有患兒均選擇手背上的靜脈完成輸液治療,對照組患兒給以常規的心理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干預,觀察組的患兒在給以常規心理護理的基礎上增加了無痛的管理模式,無痛管理模式的主要內容為:①首先在科室成立無痛模式管理小組,管理小組的主要成員由病區工作3年以上的骨干護士組成,護士長擔任組長,護士長負責無痛穿刺技術方面的培訓、指導,督促無痛穿刺工作的開展等;②無痛穿刺:具體的操作流程:執行護士在穿刺前向患兒家長說明使用藥物的有效性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由家長決定是否使用利多卡因乳膏,在靜脈穿刺15 ~20min 前在患兒靜脈穿刺皮膚區域使用2.5%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均勻涂抹,劑量為1.0g/1cm2,靜脈穿刺操作由本科室具有5 年以上臨床經驗的護士完成;③患兒體位,家長與患兒盡量采用面對面的體位,避免患兒直視靜脈穿刺過程;④做好監測,靜脈輸液穿刺成功后護士要全程嚴密進行監測,加強患兒輸液過程中的巡查工作,主要觀察穿刺局部皮膚的溫度、色澤,患兒靜脈輸液中的精神狀態等情況,如患兒出現哭鬧不止情況可先給予心理按撫,給予鼓勵,拉拉患兒的小手等親和舉動,提高患兒對護士的信任度,輸液過程中要根據患兒的病情調整好滴速,給患兒取舒適的體位,提高患兒輸液過程中的舒適性。
分析統計兩組患兒靜脈穿刺時無哭鬧或經安撫后能順利接受靜脈穿刺者均視為依從,兩組患兒靜脈輸液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通過問卷調查家長的滿意度(無痛管理及護理滿意度調查表,滿分100 分,≥96 分均視為滿意);應用NRS 臉譜量法及分值對患兒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共計6 個面部表情及0 ~10 分:0 分,無痛;1 ~3 分,輕度疼痛;4 ~6 分,中度疼痛;7 ~10,重度疼痛。
應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靜脈輸液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執行靜脈輸液治療時患兒的依從率、家長對治療的滿意度進行對比。觀察組患兒靜脈輸液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家長的滿意度、患兒執行的依從率均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穿刺成功率、治療依從率、家長滿意度比較[n(%)]
2.2 兩組患兒對疼痛的程度及疼痛時行為的評分比較觀察組患兒對疼痛的程度明顯較對照組患兒輕且患兒的行為情緒方面評分、患兒出現哭鬧的評分亦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疼痛程度及疼痛行為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兒疼痛程度及疼痛行為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疼痛總評分 哭鬧評分 行為情緒評分觀察組 50 1.2±0.8 1.4±0.3 1.8±0.3對照組 50 3.3±1.8 2.2±0.4 2.8±0.3 t 值 - 7.213 11.313 10.786 P 值 - 0.000 0.000 0.000
靜脈穿刺引起的疼痛會讓孩子心理上產生恐懼感,較劇烈的疼痛對小兒來說,不僅是一種感覺,更多的是一種恐懼情緒。在臨床上經常會有孩子在接受過靜脈穿刺后就會表現出當再次看到醫院大門、兒科病房就表現出抗拒、鬧著要回家,看到穿白大褂的醫護人員就害怕被打針;為此,護士在給患兒進行治療前及治療過程中要給予心理方面的有效干預,如多給予鼓勵和安撫[6];行穿刺前15 ~20min 前護士選擇適宜表層皮膚局部麻藥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均勻的涂抹在患兒手背皮膚穿刺點處,以達到確切降低局部疼痛的效果,我們使用的藥物復方利多卡因乳膏(2.5%利多卡因和2.5%丙胺卡因),是一種由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按重量l:1 的比例混合而成的低共溶點乳膏,主要是通過阻滯神經的沖動而產生與傳導所需的離子流來穩定神經細胞,從而產生局部的麻醉效果,此復方乳膏綜合了利多卡因的起效快、丙胺卡因的維持時間長等特點,從而確保了局部的麻醉效果[7]。在臨床應用范圍廣,安全性高,對患兒來說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局部麻醉給入藥物。在患兒進行靜脈輸液穿刺時使用有利于減輕靜脈穿刺時引起的疼痛感,改善了患兒因害怕疼痛出現的哭鬧及不配合等行為,同時也有利于提高護士靜脈輸液穿刺成功率,便于營造和諧的護患氛圍,提高了患兒靜脈輸液治療的依從性,提高患兒家長對護理的滿意度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值得在兒科靜脈輸液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