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靜 周健 劉巍
(1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天津市總隊醫院外三科 天津 300162)
(2 唐山市中醫醫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3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天津市總隊醫院衛勤處 天津 300162))
運動損傷是一種因不正確運動姿勢或超負荷運動量導致的損傷,其中膝關節損傷是常見運動損傷。運動所致膝關節損傷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可能因疼痛、膝關節功能恢復慢、對損傷相關知識不了解等,導致康復治療依從性較低[1]。因此,在運動所致膝關節損傷康復治療中,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促進患者完成康復治療極為重要。本研究將程序化護理用于運動所致膝關節損傷患者中,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3 月至2019 年11 月收治的運動所致膝關節損傷患者84 例為研究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2 例。觀察組:男性17 例,女性25 例,年齡23 ~52 歲,平均年齡(35.18±3.01)歲;對照組:男性18 例,女性24 例,年齡22 ~55 歲,平均年齡(35.41±3.04)歲。兩組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及護理,觀察組加用程序化護理干預:(1)第一階段:患者因運動傷入院后時,護理人員需及時告知患者損傷情況及治療方案,讓其了解通過積極有效的治療膝關節功能可以恢復;其次對患者進行個體化心理疏導,可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介紹運動所致膝關節損傷的原理、治療機制,講解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感及相關注意事項等;(2)第二階段:接受康復治療過程中,需引導患者充分發揮自身潛能,盡力配合康復醫師及護士完成康復治療內容,可在膝下墊軟枕,以免發生攣縮,膝關節部分敷冰袋,預防膝關節腫脹及疼痛。多與患者交流,促進患者發泄負性情緒,耐心傾聽,并適當的用眼神、點頭附和等方式與患者互動。在與患者交流過程中,可介紹運動的正確姿勢、可能導致運動傷的不良習慣等。睡前可通過漸進性肌肉放松法、運動療法、正念冥想等方式,讓患者保持肌肉與心理放松,以提高睡眠質量;(3)第三階段:該階段為康復治療維持階段,需耐心向患者介紹堅持康復治療的目的及作用,患者出院后可通過微信平臺、電話隨訪等方式進行不定期交流,為患者制定監督機制,要求家屬向護理人員反饋患者康復訓練情況,并定時對患者進行考核,制定康復目標,對于達到目標患者給予相應的獎勵。
分別在干預前、干預后4 周時對膝關節功能、膝關節活動范圍及疼痛程度進行評估,Lysholm 膝關節功能評定量表評分的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膝關節功能越好;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疼痛程度進行評估,總分0 ~10 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
數據錄入SPSS20.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χ2檢驗,率(%)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干預后Lysholm 膝關節功能評定量表評分、膝關節主動活動范圍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s)

表1 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Lysholm 膝關節功能評分(分) 膝關節活動范圍(°)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2 33.82±2.01 88.62±7.96* 24.62±1.52 102.36±8.95*對照組 42 33.74±2.03 72.63±6.17* 24.51±1.49 78.51±6.11*t - 0.181 10.289 0.334 14.263 P - 0.856 0.000 0.738 0.000
觀察組干預后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VAS 評分差異(±s,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VAS 評分差異(±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2 7.25±1.28 3.01±0.31*對照組 42 7.21±1.25 4.25±0.48*t-0.144 14.063 P-0.885 0.000
膝關節為人體重要的負重關節,運動過量或姿勢不正確極易導致損傷,若缺乏早期合理、科學的治療可能導致膝關節功能障礙[2]。有學者研究發現,運動所致膝關節損傷患者往往由于對損傷相關知識不了解,對治療重視程度不高,極易導致康復治療依從性低,甚至出現再次損傷情況[3]。
本次研究將程序化護理用于運動所致膝關節損傷患者護理中,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膝關節功能評分及膝關節活動范圍均較對照組高,VAS 評分較對照組低,表明程序化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其康復效果,減輕其疼痛程度。程序化護理是一種綜合性、具有決策性的護理模式,通過針對不同階段患者實際情況制定護理計劃,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護理活動,從而系統解決患者問題[4]。運動所致膝關節損傷患者剛入院時,因發生突然、對損傷的不了解等因素,會導致其產生恐懼、焦慮等情緒,護理人員需要及時告知其損傷、治療情況,讓患者盡快接受膝關節損傷的事實,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后續治療。在接受治療的階段中,采取多種措施幫助患者緩解痛苦,并促進康復;進入維持階段后,需建立監督機制,以確保患者出院后依然能夠遵醫囑完成康復訓練[5]。
綜合上述,程序化護理用于運動所致膝關節損傷患者中可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減輕疼痛程度,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