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福
(禹城市中醫院康復科 山東 禹城 251200)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種疾病。近些年,腦卒中患者的發病率與日俱增,最常見的并發癥就是偏癱,嚴重影響患者的神經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質量也受到很大的影響。臨床多采取藥物溶栓或外科手術取栓治療,術后進行運動康復訓練。中醫學認為可通過針灸方式刺激患者上下肢運動神經元功能的恢復,為了證實針灸對腦卒中偏癱有較好的療效,我院以72 例患者為例,就腦卒中偏癱針灸康復治療的應用及癥狀改善情況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選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期間我院接收的腦卒中偏癱患者72例,采取奇偶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各36例。對照組年齡59 ~77 歲,平均(66.58±2.78)歲;研究組年齡60~78 歲,平均(66.36±2.51)歲。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P>0.05)。患者均符合腦卒中偏癱診斷標準,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精神、心肝腎功能存在障礙的患者。
對照組:給予運動康復治療。(1)幫助患者調整仰臥位,屈膝,讓其足部蹬床,在其膝下墊上軟墊,指導其向下蹬足[1];(2)進行坐位練習,坐位練習包括床上、床邊及木凳,患者坐位平衡之后可指導患者進行抬腿練習;(3)患者在護理人員的幫助下進行站立,由依靠護理人員站立過度到可自行站立;(4)在護理人員或家屬的攙扶下進行步行訓練,加強對患者正足下垂及劃圈步態糾正的觀察,在訓練的過程中應根據患者身體的情況,由小強度到大強度,循序漸進的進行練習。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針灸治療。運動康復訓練參照對照組,針灸治療:在患者人中、百會、地倉穴等穴位進行針灸。上肢偏癱者增加外關、肩髎、內關、手三里、曲池、少澤等穴位;下肢偏癱患者增加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環跳、承山、血海、風市等穴位。上述穴位均采取平補平瀉手法以及直刺法,得氣后留針30 ~35min,每日1 次,治療5d 停2d[2]。
(1)對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進行比較。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顯著:臨床癥狀改善90%~100%,病情基本恢復;有效:臨床癥狀改善60%~89%;無效:臨床癥狀改善低于50%,病情無好轉,部分患者病情加重。
(2)比較兩組患者FCA(綜合功能恢復評分)、ADL(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及NFDS(神經功能評分)評分情況。FCA、ADL評分,分值越高改善情況越好;NFDS 分值越低神經功能受損情況越輕。
將收集到的數據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以(±s)、[n(%)]表示計量資料以及計數資料,用t檢驗計量資料,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0.6%,研究組治療有效率為97.2%,研究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有效率[n(%)]
結果顯示,研究組FCA 及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NFDS 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FCA、ADL 及NFDS 評分(±s,分)

表2 兩組患者FCA、ADL 及NFDS 評分(±s,分)
組別 例數 FCA ADL NFDS對照組 36 55.32±6.48 55.81±10.41 17.16±2.78研究組 36 64.24±8.92 64.73±9.76 12.23±2.12 t 值 - 4.8542 3.7505 8.4608 P 值 - 0.0000 0.0004 0.0000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近些年,腦卒中發病率逐年增高,若得不到及時的治療,隨著病情發展極易引發偏癱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極為重要。中醫學認為腦卒中多由于臟腑精氣虛衰、正氣虧虛所致,治療應以調和氣血、舒筋活絡為主[3-4]。采取針灸方式刺激穴位,改善其臨床癥狀,達到健脾益氣、舒筋活絡的效果[5]。
我院將72 例患者分為兩組,分別采取運動康復治療及聯合針灸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FCA 評分、ADL 評分及NFDS評分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FCA及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NFDS 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采取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效果更顯著,可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對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