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婷 郝建萍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病中心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血液內科是一門專業性較強且知識面較為復雜的學科,同時涉及到了免疫學、生物化學、細胞遺傳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等多個學科,疾病的特點、診斷以及治療都更加復雜與抽象,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實習生學習的熱情,教學難以取得理想效果[1]。基于此,本文研究了血液內科實習中案例式教學法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選入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我院血液內科實習生58 名,隨機抽取出29 名設為A 組,以傳統方法開展實習教學,其余29名設為B 組,以案例式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兩組人員在一般信息資料方面經對比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所有實習生均以《內科學》五年制第8 版統編教材作為教學資料,課時相同,由實習教學由同一名教師擔任。A 組運用傳統教學方法,即依據課程的設計、教材內容以及課程的要求寫出教學大綱,依據大綱開展講授教學。B 組則運用案例式教學法開展教學,即:(1)教師于授課前之前選擇出最典型的臨床病例,選擇病例時堅持典型性、真實性原則,并于上課前l 周,將案例資料發送的到實習生微信群內,讓實習生提前閱讀案例,教師則在所有閱讀之后做一些引導,讓實習找到病例資料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將問題作為討論的主題,帶著問題進行自主預習。(2)正式上課時,教師再于課堂中將案例提出,并詳細的進行講解,培訓實習生的臨床思維,讓實習生依據本節課程內容提出問題,并由教師作出解答,進一步加深實習生對此次課程內容的記憶與理解。(3)將實習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由小組針對病例進行資料查閱與討論,然后各個小組選出一位代表,對病例進行病情分析,并講述下一步的治療措施與處理建議,最后,教師再依據各組實習生給出的最終診斷與處理建議,進行分析與總結,并讓實習生也參與討論,找到當中的不足,并做出點評與糾正。
實習結束時,對兩組實習生進行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考核,兩個項目均以100 分為滿分,所得分數越高,表明實習生的成績也就越好。
采用我院自制的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表調查實習生對教學的滿意度,最高分為100分,>90分為十分滿意,60~89分為滿意,<60 分為不滿意。(十分滿意+滿意)人數/總人數=總滿意度。
SPSS22.0 統計處理軟件處理所得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B 組實習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考核得分與A 組相比均顯著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實習成績對比(±s,分)

表1 兩組的實習成績對比(±s,分)
組別 人數 理論知識(分) 實踐技能(分)A 組 29 84.27±3.81 81.51±3.09 B 組 29 93.25±4.03 94.69±4.13 t-11.4495 18.1527 P-0.0000 0.0000
實習后,B 組實習生對實習教學的滿意度與A 組相比顯著更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實習生的教學滿意度對比(n)
在臨床中,實習是醫學生逐步轉變成為醫生的必要過程,實習生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如何把已學的理論知識運用臨床當中,特別是對于血液內科的實習生而言,血液內科相關疾病的知識點更加復雜、需要記憶的內容更多,而且非常抽象,實習生理解起來也會更加困難,而傳統的實習教學方法多是由教師進行講授,實習生則被動聽取,不僅課程非常的枯燥,而且實習生疾病分析思維、溝通能力以及解決實際臨床問題等能力等都提升得非常緩慢[2]。
案例教學則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該方法在教學的內容、方法上都得到了創新,打破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將案例作為引導,讓案例相關問題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導實習生一步步分析問題,直到問題被完全解決。案例式教學法將“將病例作為先導、問題作為基礎、學生作為主體、教師作為主導”作為教學的核心,讓實習生可以身臨其境的開展問題分析,并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讓所有的實習生都參與到問題討論當中,讓實習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依據病例特點,自己做出診斷,并會學利用這些信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實習生的實踐技能。此外,教師可以通過典型病例,將實習生的思維慢慢引導至病例當中,通過問題設置、病例策劃等環節,慢慢引導實習生進行學習與思考,讓實習生始終作為教學的主體,而教師則只發揮引導作用,讓實習生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激發出其學習的興趣[3-5]。本次研究顯示B 組的實習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考核成績均優于A 組,且B 組的教學滿意度與A 組相比也明顯更高。
綜上所述,血液內科實習中運用案例式教學法對于實習生理論知識與實驗技能提升效果顯著,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