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名
(賀州市中心血站 廣西 賀州 542899)
血液供應關乎臨床疾病治療能否順利進行,尤其應急獻血,工作開展更具急迫性。目前我國應急獻血群體正日益壯大,主要可歸納為三類人群,即固定獻血者、高校獻血者及團體獻血者。為更好地開展應急獻血事業,需要就以上獻血人群的獻血特征進行分析,以更好地合理調配資源[1]。同時,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新媒體領域開始了蓬勃發展。獻血事業需要充分利用新媒體之便利,更好地尋求發展機會,探尋新式招募對策至關重要。下面,筆者就本地區2014 年1 月至2020 年3 月間應急獻血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整理分析,探討應急獻血者的招募及應對策略,詳情見下。
研究于2014 年1 月至2020 年3 月間進行,落實的無償應急獻血者招募計劃分別為固定獻血者招募(5707 例,男2983 例,女2724 例)、高校獻血者招募(3035 例,男2141 例,女894 例)及團體獻血者招募(5978 例,男3726,女2252 例)。
將孕產婦大出血、Rh 陰性血搶救、新冠肺炎疫情三類應急獻血事件納入調查事件,統計不同事件下的無償應急獻血者招募計劃響應情況,評估各應急獻血招募計劃優點與不足,并對比傳統方式與新媒體的招募成功情況,分析后續緊急缺血事件的應對策略。
(1)觀察各應急獻血招募計劃的招募成功率:成功招募例數÷自愿無償應急獻血登記在冊人員×100%。
(2)對比傳統方式與新媒體的招募成功率。
采用SPSS17.0 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三種招募方式成功率在孕產婦大出血、Rh 陰性血搶救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間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招募成功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固定獻血者招募>團體獻血者招募>高校獻血者招募,見表1。

表1 三組招募計劃的成功率比較[n(%)]
傳統招募方式成功率(36.87%)低于新媒體招募成功率(63.1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無償獻血隊伍的建設需要有針對性、有計劃地進行。為避免緊急缺血事件的發生,保障血庫充足,尋常時期需要加強應急獻血隊伍建設,以防突發事件下血庫告竭。新時期下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普及,為獻血招募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傳統招募方式多依賴報紙、電視等媒介,但當下人們信息交互更依賴手機與電腦等互聯網媒介,因此將獻血招募工作與互聯網整合,有助于信息的傳遞,具備流動性強、形式豐富、互動性好、時效性高等優勢,是未來獻血招募工作的發展趨勢[2]。

表2 傳統與新媒體的招募效果對比
固定獻血點招募獻血者的優勢在于此類人群本身已具備一定科學的獻血認知,不排斥無償獻血,響應性佳,一般若有意向加入應急獻血者隊伍,經簡單的電話回訪等方式,即可正式招募為無償應急獻血者。該招募計劃具備較穩定的應急獻血能力[3],如本次研究所示,固定獻血者招募計劃在三種緊急缺血事件中招募成功率佳,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缺血事件中成功率顯著高于其他兩計劃,因此可將該招募計劃作為最佳招募方式。如2014 年6 月一起9 歲女童交通事故致傷案,急需A 型RH 陰性血搶救生命。本站通過網絡和電話招募方式,從固定Rh 陰性獻血者隊伍中招募,僅1 日時間就采集到1500ml 的A 型RH 陰性血,保障手術得以順利開展。
高校大學生文化素養高,擁有奉獻精神,獻血動機單純,擁有較佳的響應速度;但考慮大學生寒暑長假問題,如本次新冠肺炎爆發時值寒假,故高校獻血者招募在該時期成功率較低,因此主張假期緊急缺血事件發生時重點抓固定獻血者招募與團體獻血者招募計劃[4]。
團體獻血者招募主要為事業單位、民營企業等。該類人群具備較高的社會責任感,當面臨緊急缺血事件時,能夠做到以我為先,尤其是消防、武警等單位[5]。如本次疫情期間,賀州市消防救援支隊開展無償獻血活動,消防官兵們用自己的行動,積極響應本站血庫補充招募工作,總計31 名消防員成功獻血,共獻血9300ml。但考慮到消防、武警等特殊崗位在重大災難發生時的救援搶險職責,故同樣非常時期,如新冠肺炎疫情下,招募成功率較之固定獻血者招募有所不及。
綜上,尋常時期下兼顧三種獻血招募計劃,重大災害或假期時主張固定獻血者招募,重視新媒體形式的獻血招募宣傳工作,有助招募工作更好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