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廣播電視臺 內蒙古呼倫貝爾 021008
《圓桌派》是一檔制作精良、內容充實的網絡談話綜藝節目,會話參與者由一位主持人和三位嘉賓組成,每集時長控制在一小時左右。竇文濤作為節目的固定主持人,每期搭檔三位嘉賓圍繞特定的話題進行討論[1]。這部網絡綜藝節目已經播出了四季,每季的豆瓣評分都維持在9 分左右。此外,該節目還上線了《圓桌女生派》、《圓桌武俠派》、《圓桌講究派》、《圓桌時光派》等多檔番外節目。這款節目的熱度也居高不下,所以《圓桌派》不論是口碑還是熱度方面都是成功的。該節目會話的開端、本體和結尾模式不拘一格,這種顛覆傳統模式的創新性是促成這款節目成功的主要原因。
半機構性形式雖然是電視談話節目的一般形式,可實際上,電視談話節目的機構性程度更深,這是由于主持人與嘉賓之間的不平等地位造成的,節目定勢對其產生的影響更深。《圓桌派》作為一類聊天類訪談節目,比起其他電視談話節目,其會話氛圍更輕松、自然,嘉賓與主持人之間的談話更傾向于朋友間的日常談話,會話整體去機構性較強。其去機構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整體來看,《圓桌派》有自己的一套流程模式,由開端、本體、結尾三部分組成,但開端、本體和結尾的形式并不固定,不會拘泥于慣有的談話模式。開端形式分為五種,這五種形式在固定的形式中存在著不同的變化。總之,該節目整體上輕松自然,與傳統談話節目的結構不同,不斷嘗試跳脫電視談話固有的形式。
局部來看,《圓桌派》作為文化類聊天談話節目,話輪由單句和復句構成,且二者比例接近。這樣的會話一方面能確保話輪的轉化速率,一方面能讓嘉賓思維邏輯清晰,內容表達完整。訪談節目定勢對該節目的會話影響很小,主要體現在節目嘉賓的話輪基數基本一致,除了對話題了解較少的嘉賓會減少他們的話輪占比。此外,節目的去機構性還體現在對答結構,節目的日常對答結構與《會話結構分析》中的描述基本一致。反饋項目分為言語類反饋和非言語類反饋,“嗯”、“好” 等詞符合日常對話的反饋類型。
一般的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占主導地位,引導著嘉賓的個人觀點、情感態度。但在《圓桌派》中,主持人和嘉賓地位平等,主持人僅在會話的部分關鍵點進行引導,并不會對整個會話進程進行引導或控制。話輪占比方面,主持人與三位嘉賓的話輪占比基本持平,四位參與人能在話輪相當的基礎上和諧交流。這種做法摒棄了傳統的主持人權勢最高的談話模式,將會全程引領會話發展的新定勢——平等交流。
會話過程中,不同的會話稱呼對會話效果有不同的影響。一般電視訪談節目為了追求語言的規范性,主持人與嘉賓之間或稱呼“XX 先生”“XX 老師”,或直呼其名,稱呼官方而生硬,導致節目處于一種不自然的訪談氛圍中。《圓桌派》則使用更加親昵、日常的稱呼來增加交談過程中的愉悅性。例如稱馬未都為 “馬爺”,稱梁文道為 “文道”,親切地稱嘉賓劉樹勇為 “老樹”。這種貼近日常生活的稱呼拉近了主持人與嘉賓之間的距離,減少了節目的機構性。
一般電視訪談節目中的語言交流都是比較正式的,很少出現會話參與人之間互相嘲諷、戲謔,這是出于節目嚴肅性考慮。《圓桌派》卻與之相反,會話過程較為隨意,甚至大過了嚴肅性,交流時大量使用俳諧性語句。
《圓桌派》多樣性的會話結構是造就其獨特性的主要原因。作為一檔電視訪談節目,《圓桌派》的整體結構與風格跳脫了傳統訪談節目的定勢,不論是開端、本體還是結尾,都體現了自己的特點。傳統訪談節目的開端要么是嘉賓和主持人相互致意,或介紹嘉賓背景,要么圍繞相關新聞展開。而《圓桌派》的開端形式并不固定,它會根據談話的主題、嘉賓作出相應的調整,但并不是毫無章法,仍然有章可循。本體和結尾也各具特點。例如結尾模式可以是部分序列語或是留白式的結尾,也可以沒有結束序列語。這都體現了該節目的獨特性。與一般談話節目相比,《圓桌派》已經有了突破性的變化,變化多端的節目形式使得節目會話表現出多樣性,擁有更多的觀眾和粉絲。
《圓桌派》以文化知識為導向,其談話風格卻并非是晦澀難懂、文縐縐的,談話方式多采用日常聊天的形式展現,會話時圍繞主題深入淺出,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述深奧的道理。此外,會話的日常性還表現在大量口語化語言的使用。訪談過程中,非正式會話語言會讓整體節目效果更加輕松自然,例如“就是說”、“你說”、“嗯”、“這個吧” 等等口語化用語會舒緩整個會話的節奏。談話中還可以加入大量幽默輕松的語言來增強會話用語的日常性[2]。
一般電視訪談節目多以某位嘉賓或是某則新聞為話題展開,而《圓桌派》涉及的話題更為廣泛,雖然是以文化類為主,但也結合了娛樂性話題,總體上更具文娛性,因此這也決定了《圓桌派》的談話過程更加輕松自然。《圓桌派》每期的話題都不固定,有更貼近文化類的,也有更貼近娛樂性的。
對于文化類話題,討論的內容也盡量做到通俗易懂,貼近日常生活。那些偏娛樂性的話題通常反映了某一文化現象,但整體偏娛樂性,會話時也盡量體現出娛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