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
摘 要:民事檢察精準監督理念作為優化民事檢察工作的價值導向,對于提高監督精準度,樹立檢察權威,維護司法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要實現精準監督,需要科學界定檢察監督的價值導向,兼顧監督成本的考量和價值沖突的平衡。需要準確把握檢察監督的認定標準,合理區分不同類型案件及違法情形的標準差異。需要精確選擇檢察監督的監督方式,探尋實現監督效果的最佳路徑。
關鍵詞:民事檢察 精準監督 價值導向 路徑探析
精準監督理念的提出是為了破解以往民事檢察工作中重數量輕質量、監督不準、效果不佳、流于形式的粗放式辦案現狀,將監督向縱深延伸,實現監督準、質量高、效果好的目標。要實現精準監督,必須科學界定精準監督的價值導向,優化精準監督的審查標準,選擇精準監督的最佳路徑。
一、精準監督的審查思路
(一)價值導向的指引
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應當在執法辦案中體現出檢察擔當,立足于保證法律統一正確實施的高度辦理民事監督案件,通過提醒、督促法院自我糾錯發揮定紛止爭、規范司法和價值指引的功能。精準監督不僅要糾正審判明顯違背法律事實、程序存在重大違法的情形以及適用法律存在嚴重偏差的案件,還要從個案中發現、分析、挖掘一個領域、一個地區裁判思維和理念存在的偏差,進而開展類案監督,實現檢察監督的價值引領導向。
(二)監督成本的考量
監督成本的考量是指檢察機關啟動監督程序的司法資源投入與監督效果的匹配程度。檢察機關在作出監督決定時,除考慮法定因素,還要綜合考量監督成本是否符合訴訟效率,考量法院的裁判是否符合特定時期的司法政策和社會背景,考量啟動監督能否達到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統一,考量啟動監督是否具有突破裁判既判力的法律價值。對于生效裁判確實存在一定瑕疵但監督效果不佳以及其他訴訟成本與監督的法律價值不匹配的情形,不宜啟動監督。司法的目標是維護公平正義,即使強調訴訟效率,也不能凌駕于法律價值之上。在生效裁判監督中,如果生效裁判在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方面存在錯誤,但判決實體結果正確,一般不宜啟動監督程序。如果生效裁判存在一般的程序瑕疵,但不影響實體判決結果,一般不宜啟動監督程序。如果存在重大程序瑕疵可能影響實體判決結果的,應當啟動監督程序。
(三)價值沖突的平衡
檢察監督中,面臨著規則與倫理、法理與情理的矛盾與沖突,使監督決定處于難以取舍的境地。如何處理法律規則與倫理認知的沖突,促進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融合是檢察機關做好精準監督的關鍵。檢察監督的法律效果是指監督決定是否嚴格遵循法律規則,是否有明確的法律依據,這對防止檢察監督恣意專斷、維護司法權威具有重要意義。檢察監督的社會效果是指人民群眾對于檢察監督的社會評價和認可程度以及對當事人間利益分配的影響,這是衡量法律價值、促進良法善治的重要因素。精準監督既要遵循法律規定和程序,還要考慮司法背景和社會公眾的價值需求,探尋法律條文背后的立法本意,促使法理、情理的有效融合,實現監督的法律價值。對于一些法律適用偏離社會價值取向、當事人對立情緒激烈以及法律指引不明確的案件,檢察機關在監督中要盡量還原裁判過程,尊重法官在法律規范解釋彈性范圍內為平衡雙方當事人利益而作出的裁判。但是,在法律規則與社會認知難以融合的情況下,精準監督要堅持法律底線,不能為迎合社會認知而放棄嚴格司法,同時也應當加強釋法說理,爭取社會公眾的理解與認可。
二、精準監督的審查標準
(一)法定標準的認定
生效裁判監督違法事由的認定依據是民事訴訟法第200條關于再審事由的13項規定,實踐中涉及最多的事由集中在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及出現新證據三個方面。事實認定中的基本事實是指對原裁判的結果有實質影響、用以確定當事人主體資格、案件性質、具體權利義務和民事責任等主要內容所依據的事實 。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根本原因是法官對證據的采信和運用不符合證據規則。包括認定事實的證據不充分、證據沒有證明力、證據缺乏關聯性、合法性等情形。對于證據間存在矛盾、法官按照經驗法則作出的事實認定應當謹慎啟動監督。法律適用是法官尋找所裁判案件適用法律規范的過程,也是法官在辦理案件中對法律的解釋和適用。法律適用違法情形包括案件性質認定錯誤、法律行為效力認定錯誤、權利義務主體認定錯誤、民刑交叉處理規則適用錯誤等情形。對于舉證責任分配錯誤導致裁判結果錯誤的情形屬于適用法律問題,應當以適用法律錯誤為由啟動監督。新證據事由中的“新證據”包括“新發現的老證據”和“新形成的新證據”。“新發現的老證據”是指在辯論終結前就已經客觀存在的證據,只不過在辯論終結前當事人未發現或因客觀原因未能提出的證據 。對于在原審中已經存在、當事人未能舉證的證據因具有歸責因素而不能認定為新證據。“新形成的新證據”主要指有新證據與已生效判決認定的證據相矛盾,且一般會對原生效裁判予以否認。包括刑事判決書、起訴書、起訴意見書、公安機關訊問筆錄、行政機關的決定書等。對于涉及刑民交叉的刑事證據材料,如果未經法院生效判決認定,不宜單獨作為啟動監督的事由。
(二)不同類型案件的標準差異
我國采取民商事合一的立法體系,但由于民事案件與商事案件在立法層面的法律價值有所不同,也決定了二者的監督理念和監督標準有所差異。普通民事案件是指因財產、人身關系發生的民事權利義務糾紛,涉及婚姻家庭、鄰里糾紛、侵權賠償、民間借貸等法律關系,普通民事法律的價值取向體現在鼓勵誠實信用、定紛止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在對普通民事案件進行監督時要重視利益平衡和社會倫理的評價,避免片面解釋法律造成裁判不公、矛盾加劇的情形。商事民事案件是以商品作為交易對象的權利義務糾紛,涉及公司經營、保險理賠、票據糾紛等法律關系,商事法律的價值取向體現在保護交易安全、提高交易效率、維護市場秩序。在對商事案件進行監督時要重視對企業經營者的保護,尊重商人之間的契約自由,對商事合同效力的否定判斷要尤為慎重。在強調保護交易安全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善意無過失相對人的審查認定。
(三)一般程序瑕疵與重大程序違法的認定
對審判程序進行監督是維護程序正義、促進良法善治的重要手段。基于訴訟成本和監督效果的考量,對審判程序的監督要區分一般程序瑕疵和重大程序違法情形分別審查。一般程序瑕疵是指程序中存在的沒有影響實體判決結果的程序違法問題。涉及送達程序不規范、超期審理、審判組織組成不合法、審判人員應當回避未回避等不涉及裁判結果價值判斷的輕微違法情形。重大程序違法是指程序中存在的影響實體判決結果的程序違法問題 。涉及未準予調查收集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未傳喚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參與訴訟、原裁判遺漏或超出訴訟請求等涉及裁判結果價值判斷的程序違法情形。是否影響到實體判決結果是一種應然狀態,而非實然狀態,只要程序違法的行為影響到當事人權利義務分配,影響到主要證據的采信和認定,就應當認定為可能對實體判決產生影響。
三、精準監督的方式選擇
(一)區分抗訴與再審檢察建議的適用
抗訴是上級檢察院對下級法院的生效裁判或調解書通過向同級法院提出抗訴進行監督的方式,抗訴的特點是以上抗下,具有強制啟動再審程序的功能。再審檢察建議是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或調解書通過提出建議進行監督的方式,它的特點是同級監督,僅是建議法院自行啟動再審,是否啟動再審由法院審查后決定,不具有強制啟動再審的功能。二者都是檢察機關對法院生效裁判監督的方式,在適用條件、適用標準上存在差異。抗訴一般適用法律適用錯誤、審判人員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以及已經過再審、經過審委會討論等情形。抗訴是針對審判嚴重違法、裁判明顯不公情形的監督方式。再審檢察建議適用除民事訴訟法第200條13項事由中除抗訴事由以外的其他情形,涉及對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程序違法等情形。再審檢察建議是針對生效裁判錯誤不嚴重、不重大情形的監督方式。對二者區別適用有利于減少監督的對抗性、提高訴訟效率、緩解民事檢察上下級受案不均衡現狀。
(二)區分生效裁判監督與審判程序違法監督的適用
生效裁判監督與審判程序違法監督中都涉及對程序違法的監督,程序違法監督的情形包括兩類,一類是民事訴訟法第200條規定的與程序有關的事項,包括審判組織組成不合法、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未依法調查取證、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不能歸責于本人原因未能參加訴訟、法院缺席審判等情形。這類情形一般通過抗訴或再審檢察建議的方式監督。另一類是民事訴訟法第208條第3款規定的審判程序違法行為,具體情形包括不適用再審程序糾正、調解違反自愿原則或調解內容違法、應當立案而不立案、違反法定審理期限、違法法定送達程序等情形。這類情形一般通過檢察建議的方式監督。但該兩類情形在適用中存在一定交叉,比如因違法送達造成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或缺席判決等情形的混同,再如一般程序瑕疵與重大程序違法的適用區別問題,這些問題在監督中都應當區分適用。審判程序違法的檢察建議是針對不適用再審程序糾正的或審判中存在的程序瑕疵等問題,通過向法院提出建議予以糾正的監督方式。對于審判程序中不影響實體結果的一般程序瑕疵問題,啟動再審對案件實體處理結果無實質意義的情形一般通過檢察建議的方式監督,不宜啟動生效裁判監督。
(三)區分個案監督與類案監督的適用
民事檢察的類案監督是檢察機關針對一定數量個案所反映的普遍性問題,提出監督意見或采取其他監督措施,以解決普遍性問題,規范司法行為,改進司法工作的一種監督方式 。類案監督相對于個案監督而言,是在對某類共性問題進行分析、梳理的基礎上提出的改進建議,具有很強的預防和引導功能,有利于提高監督效率和效果,促進社會治理和矛盾化解。因此,檢察機關應當重視類案監督的開展,合理區分個案監督與類案監督的適用。一是要把握個案監督與類案監督的適用情形。個案監督是糾正個案裁判錯誤,恢復個案正義。檢察機關在對個案監督的基礎上,可以針對同類案件或者不同類案件存在的共性或普遍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如對某類案件普遍存在法律關系性質認定錯誤、合同效力認定錯誤的情形,可以在全面、整體分析、研判的基礎上就法院裁判理念方面存在的偏差提出類案監督的檢察建議。二是把握個案監督與類案監督選擇適用情形。對于一些違法程度輕微的情形單獨提出個案檢察建議難以引起重視、或基于訴訟成本或監督效果不宜單獨提出個案檢察建議的情形,可以就該類情形或系列案件進行歸總、梳理,提出類案監督的檢察建議。如對法院某一時期存在超期執行、違法送達等問題發出類案執行監督檢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