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龍梅
(江蘇省泰州市實驗小學,江蘇泰州 225300)
詩詞作為中華民族千年流傳下來的一種藝術形式,不僅有其獨特的美感,而且蘊含著中華文化時代沉淀的語言智慧,所以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古詩詞教學需要作為學生文學和文化素養啟蒙的一個重要契機被教育者重視。古人作詩要吟,填詞要唱,以歌和詩,平仄韻調都帶著空靈寧靜的“中國風”的美感,所以我們學詩、讀詞亦不可泛泛,理解一首詩,體會一首詞,文字入眼,浸入意境,發自內心,字字吟唱,去感受撇捺點折的抽象美,平長仄短的音韻美,再將這份感受言傳身教地傳遞給在座學子,代代相傳。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詩詞不僅是課本教材上的幾行必背課文,也不僅是升學考試中的幾道填空題,它既是詩人情感的寄托,也是一段歷史的縮影,更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對于古詩詞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以升學為目標,作為代代相傳的傳統語言文化的寶貴結晶,古詩詞的教學不應該單純地讓學生僅僅注重了解詩詞字面意思的大體翻譯,還要通過一定的歷史鋪墊教學,讓學生可以基于精練的詩句感受詩人所生活的歷史環境;通過對詩人生平的敘述,讓學生感受詩人的境遇以及悲喜;通過詩詞吟唱的方式,讓學生沉浸在詩詞意境韻味里,讓學生切身體會詩詞的韻律美感,讓學生對高低起伏可吟可誦的詩詞產生興趣,進而不斷深入學習,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雖說對小學生要求有自己的審美境界可能有些苛刻,但小學是學習古詩詞最適合也最有利的年齡段,吟唱教學確確實實可以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意境中培養審美能力,從初步平韻仄聲的吟唱開始,培養學生對傳統音韻的審美能力,為一輩人扛起繼承文化的重擔提供契機。
1.音韻美感
中華音韻的美感是獨樹一幟的,孩子朗朗上口的童謠,學童咿咿呀呀地唱詩,宮商角徵羽交織成音調,琴箏笙瑟流于指尖,隨便幾聲都是一種意境。古人愛作詩題詞,又獨獨偏愛以歌和詩,辭令成曲。詩可以唱得豪邁,如“大江東去”;亦可清麗婉轉,似“磐韻還幽”;詩能懷志“了卻君王天下事”:亦能懷春“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古詩詞有著其無可比擬的韻律美感,平仄有序,字字斟酌,中國詩詞自成一派,是其他語言所不能比擬的,也無法做到的。在中華古詩詞熏陶下,所培養的文化氣息,也是只有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者才有的。因此古詩詞教育需要被重視,不僅對于民族文化的愛好者,現身地學習古詩詞,切身地學習古詩詞,傳承詩詞文化,而且做文化的繼承者也是每個學生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同樣也是每一位教師所應該重視的重要方面[1]。
“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柳永的詞是美的,唱出來更是雅俗共賞。辭令詩賦是用來唱的,懵懵懂懂的學生從高高低低的音韻曲調中體會文字的情感,不僅是對詩詞的學習,也是對自身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希望通過對詩詞吟唱進行學習,學生不僅可以獲得吟唱和詩詞鑒賞能力,還能夠通過吟唱聲韻環境的沉浸培養對音韻美感的欣賞能力。
2.詩詞美感
李白的詩灑脫似仙,杜甫以詩明志,柳永奉旨填詞,陳子昂風骨正榮,白居易的詩平易通俗,蘇東坡的詞磅礴大氣,李清照的詞訴盡一生歡喜悲戚,魚玄機的詩一如其人的拓落形骸。詩詞的美因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詩人、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讀詩人,而各不相同。詩詞寄托著詩人的情感,詩人塑造了詩詞的意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等詩詞中的文字意象本身便有著朦朧又清晰的獨特美感,而學生在較少受到傳統文化培養的情況下,是很難理解這些看起來很容易翻譯的意象背后的情感氛圍的。而通過帶有特定曲調的詩詞吟唱,便可以讓學生較直觀地從音調、語速和教師的情感中體會詩詞更深層面的含義[2]。同時,以更貼近古代詩詞的讀法對詩詞進行吟唱,也可以讓學生體會詩詞平仄選字等方面,除朗讀時朗朗上口以外還帶有的音韻意象的美感。相信學生沉浸在對韻律婉轉的詩詞吟唱學習中,也會愛上這屬于自己國家的文化,加深自身對東方審美的理解。
《彖傳》上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即“人文化成”的縮寫。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基,也是一個民族延續下去的媒介,所以在素質教育中,從小進行民族文化方面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3]。
素養即一個人的修養,素養的層次決定了一個人溝通的層次和給人傳達印象的層次。文化素養不僅是學校所學的知識,還包含了歷史、文學等各方面所傳授的知識,更體現在一言一行中。我們可以有目的地通過練習和選擇,去培養學生在一定方面的素養,而古詩詞的學習就是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和文學素養的一個重要方式。通過學習古詩詞拓展到促進學生對歷史的了解和對文學審美的培養,也是把學生放在一種培養文化素養的環境中,目的指向傳統文化素養的教育。所以學生對古詩詞進行深入學習,不僅是為了完成小學素質教育,為升學做準備,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使自己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人。
在此,我們討論通過課堂的環境,選擇古詩詞吟誦的方式,進行關于傳統語言文化的練習,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對詩詞、文學以及文化的興趣,并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提供盡可能多的幫助。
吟唱作為一種表現形式,一定有其自己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普通話吟唱一般遵循一本九法,要根據字音字意套用不同的音韻和方法。而對于小、中、高年級生而言,對古詩詞吟唱的學習,并不一定要過多地掌握這些技巧,而是了解即可,其主要的學習方式還是跟隨教師,根據特定的樂譜來學習,這些技巧在學生有余力的情況下再去深入了解也可。我們現在要了解的是古詩詞吟唱中一本九法的規則。
一本,即聲韻含義,意思是利用聲韻的手段,將詩詞本身的含義完整而且深刻地傳達出來。詩詞的義,即是吟誦的本。
九法,即古詩詞吟唱的九種方法也就是九個技巧,分別為入短韻長、虛實重長、依字行腔、依義行調、平長仄短、平低仄高、模進對稱、文讀語音、腔音唱法。通過這九種方法來調節詩詞的韻律、曲調、咬字的長短等方面,以確定古詩詞吟誦的唱法。其中九種方法的具體要求,在此不做贅述。
古詩詞吟唱是用一定的曲調去表現某一首詩,將詩中所描述的內容、意境、情感表達融入曲調的編排中,使學生在學習古詩詞吟唱的同時,潛移默化中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詩詞的具體內容和詩詞所帶有的情感,這樣要比單純教學詩詞的字面意思和大體翻譯好,讓學生更加快速地接受并理解整首詩。同樣,音樂的編排也要比文字的誦讀更容易讓學生記住,就像記歌詞永遠要比背課文容易一樣。單純教材上的課文讓人覺得枯燥乏味,但如果換作歌詞就不一樣了,結合音樂課程的教學,會讓學生對詩詞更加有興趣,更愿意去理解誦讀,而憑著韻律的情感基調,學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這種吟唱的教學方式,有效提高了詩詞教學的效率。同樣,由于曲調是可以傳達情感的,一些學生很難理解的意象,其在曲調的映射就可以讓學生明白其情感走向,從而使學生產生意象的概念,為今后更好地學習古詩詞甚至古文做準備。
詩可以讀,可以唱,也可以吟;可以抒情,也可以詠志;可以酬客,也可以傳思;可以題于壁上書懷,也可流于孩童口中成為童謠。如同上面所說的一樣,曲調的高低、字音的長短、音韻的走向等各方面所編排成的曲調,都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曲調中所包含的情感走向,也就是詩中的情感。而小學生是很容易產生共情的,他們可以通過高效地學習詩詞理解情感,并產生共情。就如同與詩人面對面,帶領學生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雖說不全面,但卻可以盡可能地使其體會到詩人作詩時的精神意志。那么我們在詩詞教學中,會接觸不同的詩人、不同的詩作,將每一首詩化作一種境界,學生就可以通過吟誦去理解詩人的情感產生共情,使學生在不同的詩詞境界中穿梭,豐富自己的精神境界。
傳統吟誦顧名思義是用吟唱的方式去表現詩文,那么以文學專業見長的語文教師便無法完全滿足吟唱教學的要求,我們需要去尋求音樂的幫助。在吟唱教學中,聲樂實踐和文學教學是不可分開的,二者相輔相成,相互融合,共同發展,使學生在高效地學會古詩詞的同時,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即對文學的審美和對聲樂的審美。古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分支,將語文教學和音樂教學通過古詩詞有機地結合,這樣的例子一直都存在。例如,小學音樂教材中提到了《陽關三疊》的古琴譜,只是大家都不曾重視。所以,我們便可以以吟唱作為一個契機將中國古樂與古詩詞相結合,將音樂與文學相結合,促進學生的音樂素養和文學素養的共同發展。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學積淀下來的瑰寶,幾千年的傳承不斷,那么作為新一輩的學生和教育者,更應該好好保護這種詩詞文化,并使其代代流傳,古詩詞中所蘊含的中國意境是其他文化所不可比擬的,這屬于中國人獨有的精神傳承。如今,我們將詩詞吟唱重新重視起來,以幫助學生學習古詩詞,也幫助學生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文化是一國根基,亦是一個民族的根基,不論時代如何變化,切不可忘本,愿諸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