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陳興
(安徽萬維環保科技咨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在政府環保部門的監督和指導下,建設單位應該跟具有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工程監理單位、環境監理單位、環境檢測單位和施工單位合作,由上面各個單位具體實行工程和環境的施工和監測,這樣就形成了獨立的環境監理模式,這樣一來,工程和環境監理單位就能獨立的對建設單位實施監管。環境監理單位也會依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對環境影響進行評估,審核相關的文件和相關的監理合同。根據“三同時”的要求,協助建設單位進行竣工環保驗收前的自檢,提出改進建議,確保工程建設符合環境影響報告書及其環保批復的相關要求。
建設單位和具有國家規定標準的相關工程監理單位合作,由符合國家標準的施工單位進行施工,并在和政府環保部門共同的合作下形成包含式的環境監理模式。與獨立的監理模式不同,在監理體系中,工程監理中包含了環境監理。
一般而言,污染型建設項目的主要環境影響是在項目建成運營后才發生的。只要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和竣工驗收檢查,它們對環境的影響就是可以接受的,因而現行的管理程序和體制也是有效的。生態類建設項目則不同,項目投產后的運營期對環境的影響往往很小,它們主要的環境影響開始于勘探、選線階段,重點發生于施工建設期,特別是一些工藝復雜、占地面積大、施工期長的建設項目,
如公路、鐵路、水利水電等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施工建設期的生態環境影響更為嚴重。我國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第16 條規定:“建設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第20 條至第23 條的管理內容依然強調驗收管理:“建設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經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而沒有對建設項目施工階段的環境管理提出明確要求。這種準入管理手段往往造成了生態類項目施工期環境管理的真空,如果施工階段不落實環境保護措施,單從驗收環節把關,一方面會由于重要的防止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措施沒有落實,工程不能正常投入運行或者投入試運行后無法停下來的環境管理難題。如水利水電工程為解決魚類洄游問題的過魚通道、為解決低溫水影響采取的分層取水設施等措施,一旦大壩建成,很難再放空水庫、改造大壩和取水設施。另一方面會造成施工期間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難以監控。例如,黃河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施工中在河道棄渣、偷排施工廢水,造成臨時或永久的不良環境影響,壩下棄渣至今未清。
自上世紀80 年代我國正式開展工程監理工作以來,監理工作對確保工程建設質量,提高工程建設水平,充分發揮投資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我國從外資項目中引進了工程環境監理工作。經亞行推薦,黃河小浪底工程在施工中并行采用工程環境監理和移民環境監理工作,在施工期發揮了重要的環保監督作用。環保竣工驗收表明,各項環保措施落實良好,環境影響基本得到控制。通過黃河小浪底環境監理試點工作,建設單位和行業主管部門都充分認識到實行施工期環境監理是解決施工期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不但不會給企業帶來負擔,同時還會創造更好的施工環境,實現建設項目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實行環境監理,可以有效填補法律法規對“三同時”制度在施工期管理上的真空,通過強化建設單位、監理單位的責任,使環境管理工作融入到整個工程實施過程中,變事后管理為過程管理,變政府強制性管理為政府監督與建設單位自律相結合,彌補項目在環保審批和竣工驗收之間的薄弱環節。隨著《關于廢止<關于進一步推進建設項目環境監理試點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環辦環評[2016] 32 號) 文件的出臺,不少建設單位誤解了項目取消施工期環境監理,給實際工作中帶來一定的困擾,不利于施工期環境監理工作的推進。
為了將生態類建設項目環境監理的經驗在其他項目中推廣,逐步使建設項目施工期環境監理制度化,并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建議政府部門通過制度創新和體制創新,以修訂現有法律法規如《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形式,使其以制度的形式在法律法規中確定下來,這不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即通過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中建立施工期環境監理制度,明確建設單位應在建設項目施工期間落實經批準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 以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意見中提出的防治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對策措施,要求建設單位將環境影響報告書(表) 和環境保護設計文件中確定的環保措施納入招投標、施工承包合同和工程監理合同中,并互相承擔相應的責任;施工過程中,建設單位要組織、督促施工單位按合同要求落實環境保護措施。
當前,中國非常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如果想要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就必須優化和完善環境保護、環境監督和管理理論和實踐。強化施工期環境監理,尤其是大型生態影響類建設項目施工期開展環境監理,能夠更好的幫助建設項目展開環境監督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