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秋
(西昌學院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四川 西昌 615000)
現階段我國生態文明背景下的城鄉規劃設計現狀可總結為以下三點:①城鄉自然生態問題日益嚴重:為了激發城鄉經濟發展潛力,在城市建設及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以犧牲自然生態換取經濟發展的案例比比皆是,自然生態的破壞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環境治理和保護問題一直都是城鄉規劃設計中需要重點關注和急需解決的問題;②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建設目標過高所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愈發嚴重,重污染企業從城市向鄉村遷移,原有綠色植被和生態環境均遭受了嚴重的破壞,而且有些破壞是不可逆轉的;③在眾多城市的城市規劃中道路分布布局存在不合理的現象,例如城市道路擁擠、路基下沉等問題。這種傳統的城鄉規劃設計方案已經遠不能滿足城市發展需求和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
基于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鄉規劃設計的關鍵點就是及時轉變城鄉發展理念,重視對城鄉生態保護策略的研究,堅持將生態文明理念貫徹落實于城鄉發展戰略之中。轉變城鄉發展理念就是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策略、樹立起生態文明建設意識、堅持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重新審視傳統城鄉規劃方案、轉變傳統城鄉規劃發展的思維模式,重點考慮基于城市自身特色的城市發展定位、城市布局設計、城市功能發展及相應需求、城市文化發展需求等關鍵問題,重點保護鄉鎮綠色植被和原有的生態環境、降低工業生產活動對鄉鎮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城鄉規劃設計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強的工作,因其涉及面較為廣泛,所以首先需要明確城鄉規劃設計目標,然后立足于城鄉發展實際需求將城鄉經濟發展需求、社會發展發展需求、環境發展需求和資源合理配置需求對城鄉規劃設計目標的可行性做系統化分析。這就需要做到以下兩點:①在制定城鄉規劃設計方案的過程中應重點分析每一個規劃設計節點是否完全落實了生態理念,規劃設計方案整體上是否有明確的目標,并且明確城鄉規劃目標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②深入結合本區域的各項資源、氣候環境、文化特色等因素完善和健全城鄉規劃方案,以達到提升資源利用率、拒絕環境污染和拓展地方文化影響的目的。
在完善城鄉空間規劃系統和城市空間結構布置方案的過程中需要堅持“多規合一”的規劃原則,建立起統一化的城市空間結構規劃布置體系、限定城市現階段發展邊界、合理劃定生態紅線,逐步形成集約化的、生態化的城鄉空間布局。城鄉規劃設計人員應重點協調城市經濟及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發展規劃、城市土地利用規劃等之間的關系,逐步形成科學性的多格局一體化、集約化發展系統。并且還需要積極引導城鄉規劃人員學習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文件,重視城鄉規劃設計工作與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之間的有機結合,積極推廣創新性的城鄉生態文明改革舉措和公共性政策,明確城鄉空間協調發展過程中的空間功能配套建設標準,尤其是城鄉一體化空間中生態保護及生態服務功能。
城鄉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重視經濟發展,還需關注城鄉生態環境的保護,努力實現在最小的生態損失條件下獲取最大經濟發展效果的目的。因此,需要結合工作經驗和學習先進的城鄉規劃設計理念對城鄉產業結構進行合理化的調整,始終堅持可持續化的城鄉產業發展模式,重點保護和扶持以綠色發展為基礎的產業發展模式,逐步形成節約資源及保護生態環境的城鄉空間格局、城鄉產業結構、生活及生產方式。在此過程中需要激發規劃人員在城鄉規劃技術發展及應用層面的創新性,在應用生態學理論的同時堅持技術性創新,使用低碳生態化的規劃技術逐步提升城鄉規劃的水平和質量,低碳生態化技術有微循環系統、生態恢復技術、環境模擬技術等。
城鄉綠色基礎設施指的是一個由開放式空間和自然空間(濕地、花園、森林等元素) 構成的聯系緊密、和諧統一的綠色空間網絡結構。綠色技術設施建設概念在我國城鄉規劃事業發展歷程中的存在時間較短,在不同城市中的落實效果不太明顯。但是在生態文明視角下,城鄉規劃設計應完善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將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鄉總體規劃方案之中,在完善相關政策、加大資金投入、提升民眾參與積極性的同時降低城鄉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全球都在面對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的問題,我國及時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國家戰略發展之中是大國的擔當,也是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實質需求。只有始終堅持生態理念,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不斷深化不同時期城鄉建設需實現的目標、不斷完善和健全城鄉規劃政策體制、不斷發展創新性技術手段,才能夠切實提升城鄉規劃建設水平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