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凡存在者就有自己的“生態位”。
親緣關系接近的、具有同樣生活習性的物種,不會在同一地方競爭同一生存空間,若同時在一個區域,則必有空間分割。即使弱者與強者共處于同一生存空間,因為生態位的層次、等級不同,弱者也仍然能夠生存。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虎嘯山林,沒有兩種物種的生態位是完全相同的。
在食物依賴上也完全不同,有吃肉的就必有吃草的,二者分時供應;獅子白天顯威,老虎傍晚橫行,群狼深夜覓食。這些都是生態位現象。
生態位是一個很經典的生態名詞,當它放到商業領域就成為了未來商業的新思維。任何生物都要找到一個獨屬于自己的位置,而任何一個生物、一個物種都與一個生態位連接在一起,否則就無以存在。商業的未來在于避開重疊的生態位,找準適合自己的市場空間,建立最具差異化的資源體系,避免無謂的競爭。
生態在變化,生態位戰略也在變化。
找準生態位,才能發現新藍海;找準生態位,才能創造新物種。當然,新物種也需要經受生態系統的檢驗,所謂的閃電式擴張終究是一時之快,速生速滅的存在,對企業而言并無意義。
自然界檢驗一個物種成功的標尺,是看這個物種能否延緩下去,而檢驗一個企業成功的標尺,不是強大的體量,不是驚人的速度,而是能否長久地生存。
在這個變化劇烈的商業生態環境中,如何以生態視角系統分析企業的市場定位、競爭戰略?如何深挖用戶需求、催生創新藍海?如何延伸場景、重構產業?如何擺脫病態適應、長線運營?
新時代與新問題需要實踐新解,讓我們直面生態位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