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雨 吳永亮 李小龍
(中國航天標準化與產品保證研究院,北京,100071)
新修訂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 中對軍民通用標準化工作要求有明確規定,即“提升軍民標準通用化水平,積極推動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采用先進適用的民用標準,并將先進適用的軍用標準轉化為民用標準”。軍民通用工作的內容是將軍工技術與民用技術結合起來,由此實現“軍轉民、民參軍”。航天領域是軍民通用工作的重要領域之一,通過開展標準化領域的“軍轉民、民參軍”,可為國防事業提供持續動力和技術支撐。
美國推進軍民通用時,首先是完善職能部門,成立技術轉移辦公室、國家技術轉移委員會,協調軍民通用發展中相關事項,加強各部門間的整合利用。其次,出臺相應的法規文件,用制度來保障軍民通用產業發展。另外,美國政府在資金方面給予軍民通用科研機構很大支持,保障了軍民通用的順利開展。并于1994 年簽署了《規范和標準——工作的新思路》,配套出臺相應的法規和通告,其重點是采用民用標準作為行業推薦標準,提高民用標準的優先級[1-2]。
總體上,美國軍民通用標準方面的改革就是要把軍隊專用標準降到最低,鼓勵使用民用標準,以“基于性能的標準”為準則,推動民用技術在軍民通用工作中發展,做到“民標軍用”。經過多年發展,美軍陸續廢除了4000 余項軍用規范和300 多項軍用標準,現用標準中民用標準占比增高到60%左右,比例大幅上升,民用工業與軍事工業間聯系越來越密切。美國國防部面向未來提出了“國防部標準化戰略計劃”,旨在把民用標準放在重要戰略地位。
俄羅斯在推進軍民通用發展方面,非常重視政策法規、綱要標準等規范文件的制定與編制,用于保障相關工作的落實。
在法規方面,俄羅斯出臺了“軍轉民”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制訂了多項基礎法律,從國防工業轉型、國防訂貨等方面保障軍民通用產業。另一方面,發布了多項推動軍工轉民用的直接法規,例如 《1998—2000 年國防工業“軍轉民”和改組專項規劃》,致力于發展軍民兩用技術;《2001—2006 年俄羅斯國防工業改革和發展規劃》中規定了經濟建設中要做好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通過立法策略,改革科學產業發展模式,確保民用技術應用于軍用技術,軍用技術帶動民用技術開發的良性循環,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其國防工業升級,加速軍民發展。
從標準化方面,俄羅斯也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如 《俄羅斯聯邦標準化法》 《俄羅斯聯邦技術調整法》 等[3]。這些法規中明確提出要統籌發展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推進軍民通用技術的發展。
北約為推進標準化軍民通用進程,發布了《北約關于民用標準的工作框架》,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來協調和管理國防科技民用標準,推動發展民用工業。英國軍民通用方面和美國類似,在保證需求的前提下,亦軍亦民領域優先采用民用標準。并梳理整個標準體系,廢除了大量的軍工專用標準,有效保障了“軍轉民、民參軍”[4]。
我國航天領域高度重視標準化軍民通用工作,確保落實軍民通用發展戰略,保障標準化對型號研究和生產的支撐能力。航天標準化軍民通用的重點是技術上協調各標準化資源,實現軍用和民用技術的雙向轉移。在機制上,協調標準化團體間的關系,加強國家標準化機構、軍工行業標準化機構等的聯系與合作;在合作對象上,將國家標準、國家軍用標準、各軍工行業標準以及民用標準評估、轉化后協調統一起來。結合國內外相關產業發展經驗和航天行業特色,航天標準化軍民通用工作現已在下述幾方面開展對應工作。
a)推動軍民通用標準體系統籌建設。在國家標準、國家軍民標準、航天行業標準以及航天團體標準建設方面,統籌考慮軍民通用標準制修訂內容,從頂層體系角度開展軍標民用、民標軍用以及制訂各類軍民通用標準。
b)梳理現有軍民通用標準屬性。分類別梳理現行標準,梳理具有軍民通用屬性、軍用和民用的標準清單,便于后續軍民通用工作開展。
c)配合國家社會化大生產資源整合的需求,開展航天國家標準研制工作。將適合制定成為國家標準的軍工行業標準或軍工企業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
d)采用民用標準。在編制航天領域標準體系時,積極采用國家民用標準,特別是對基礎、管理、產品保證、工程技術等領域標準的采用;同時,積極采用其他行業民用標準,例如航空、機械、電子等行業標準,綜合利用市場資源,做到協同發展。
e)開展軍民通用標準制定。以北斗衛星導航、航天遙感、空間科學等軍民通用度高的領域為平臺,積極開展軍民通用標準的制定。
目前,我國有資源、海洋、氣象、環境減災等二十余顆在軌運行的遙感衛星。這些來自不同平臺、不同數據中心的衛星遙感數據產品應用領域越來越廣,軍民之間的數據共享需求日益突出。但是眾多的數據來源,對遙感數據軍民共享與交換造成了巨大的挑戰。
因為我國遙感數據應用傳統,軍用和民用數據中心的遙感數據的產品格式暫時無法統一,而不同格式的遙感數據產品在不同軍民用戶之間流動時,格式轉換是必須要進行的一項工作。數據格式越多意味著不同格式相互轉換的情況也越多;而數據不同的格式,也導致數據轉換過程損失很多有用信息。如果能建立標準化的衛星遙感數據交換格式,可以保證軍民遙感數據源之間信息交流時數據損失減小到最低,用戶只需要掌握標準數據交換格式與自身常用的數據格式之間的轉換即可,而不需要再去研究和學習其他的數據格式。因此,建立標準化的遙感數據交換格式標準和建立軍民遙感數據交換平臺,是解決遙感數據軍民通用的重要途徑,也是保證遙感數據軍民通用的重要支撐。
參考國外遙感數據共享的主要做法和趨勢,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優勢,建立統一的軍民通用數據共享平臺和統一的數據獲取接口,對數據獲取、數據分發等工作進行綜合管理,分級、分類、分權限地向用戶提供統一格式的遙感數據,使軍民遙感數據中心與各用戶之間的聯系更暢通,最終提供標準化的衛星遙感數據產品,可以極大地促進軍民遙感數據通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雖然現在航天標準化軍民通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面臨以下問題。
a)目前航天領域軍民通用的法規體系尚未健全,航天標準化軍民通用工作政策及制度還需進一步細化,并出臺政策法規保障軍民通用工作。
b)標準化工作軍與民之間還未建立起有效的聯系和溝通,未能真正的“融合貫通”,標準化資源未能高效協調利用起來;同時,軍民兩方的標準化工作網絡和渠道暫無高效實用的數據共享平臺,雙方未能有效對接。
c)現在進行的軍民通用工作主要是圍繞裝備研制和生產方面,而標準化軍地人才建設方面存在很大的滯后性。人才的匱乏導致航天行業標準化軍民通用事業推進速度較緩,難以高質高效地完成對應工作。
d)航天標準主要面向對象是軍工裝備的科研生產,對民用領域考慮較少。通過標準梳理工作,可以提出的軍民通用屬性的標準清單,跟蹤調查民用單位是否采用及其應用效果。
e)軍民兩方在體制上各自獨立,相關工作信息難以及時共享。已有的軍用通用信息服務平臺可為軍民通用提供項目信息,但實現技術與產品的軍用通用,還缺乏統一的格式、接口等標準化要素,需要建立各類的標準化技術服務平臺提供技術支撐。
a)做好頂層設計,用政策和法規作為抓手,促進軍民通用標準化的深度發展。進一步落實和細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 各項工作要求,出臺相關文件,在具體工作上給出指導意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為標準化軍民通用工作提供依據。
b)建立標準化軍民通用工作協調合作模式。成立專門的工作組來加強非政府標準組織同軍、政機構的聯系。制定標準時,同時考慮軍用和民用需求,做到互聯共通,實現軍民共享。編制軍工重大標準項目目錄,推動具備條件的民口機構參軍,降低轉化門檻,建立資源統籌使用和共享常態化機制,實現軍民標準有效轉化。
c)加大對標準化軍民通用工作隊伍的建設和人才的培養。背靠國家教育資源和社會力量,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也要加強航天行業標準化軍民通用智庫建設,把符合要求的專家都吸納進來。如政府相關政策專家、軍工行業專家、大學學者及其他優秀從業者,從而為軍民通用建設提供長久的人才支撐。
d)加強對民用標準的重視,清理落后的軍用標準。做好軍用標準的整頓和梳理工作,升級優化軍工行業標準體系與立項機制。隨著經濟的發展,現在很多民用標準走在技術的前沿,提高對民標的重視程度,采用先進的民用技術和標準,做到軍民共同發展,深度融合。
e)根據軍民通用工作技術需求,建議統一軍民通用標準化技術服務平臺。為軍轉民、民參軍提供實際的標準化技術支撐,從標準化的角度打通技術、產品軍民通用的現實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