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協同推進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科技支撐”的重要指示。中科大積極響應,在中科院、安徽省政府和國家衛健委等多方支持下,迅速啟動“中國科學院臨床研究醫院(合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急科技攻關”專項。新冠肺炎“免疫治療”是專項支持取得的最新重要成果,也是“科大新醫學”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密切結合,貢獻科技抗疫力量的重要進展。
3月3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科大“托珠單抗+常規治療”抑制“炎癥風暴”治療方案入編,作為救治重癥病人、降低病亡率的重要方案在全國推廣。
3月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療救治工作視頻培訓會議。會上,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副院長、安徽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救治工作專家組組長徐曉玲教授在安徽分會場向全國同行專家介紹新冠肺炎免疫治療方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中科大生命科學與醫學部研究團隊將實驗室前移至中科大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病院區,進行了大量系統的基礎實驗,初步發現和揭示了新冠病毒感染致重癥肺炎“炎癥風暴”的關鍵機制,提出新的治療路徑,制定了“托珠單抗+常規治療”救治方案。
2月15日,中科院副秘書長周琪院士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該方案。2月25日,受國務院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邀請,由中科大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兼生命科學與醫學部黨委書記劉同柱帶隊,中科大的5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與安徽省紅十字會黨組成員、秘書長曹蘆松一同奔赴武漢前線指導和直接參加現場醫療救治工作。在國家衛健委積極安排和全力支持以及中國紅十字會的大力協助下,專家組兵分四路趕赴雷神山醫院、火神山醫院、武漢協和醫院等新冠肺炎重癥患者定點收治醫院進行對接。該治療方案在完成必要的使用培訓和病人知情同意后,已在武漢市14家醫院逐步展開。
在2月29日國家衛健委召開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修訂討論會議”上,經湖北、北京和廣州會場專家嚴格評審,“托珠單抗+常規治療”治療方案被推薦進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
2017年12月23日,安徽省政府、中科院、國家衛健委三方共建的中科大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成立,安徽省立醫院成為中科大附屬第一醫院,掀開了中科大實質性進入醫學研究領域、醫教研協同創新發展的新篇章,標志著“科大新醫學”開始以“基礎研究+臨床”的模式直接服務于“健康中國”戰略。
僅僅成立兩年多,“科大新醫學”就展現了不同凡響的創新活力,并在抗擊疫情中貢獻“硬核”力量,秘訣何在?
厚積方能薄發。中科大理工優勢明顯、特色鮮明,在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方面有良好基礎。中科大的生物和生命學科由著名生物學家貝時璋先生在1958年創建。建校60多年來,已經發展成為集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結構生物學、生物醫學和生物工程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近年來,在以免疫、神經退化性疾病、生殖、腫瘤為代表的臨床醫學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突破,ESI的臨床醫學進入全球1%。主導此次治療“炎癥風暴”的魏海明團隊,來自中科大免疫學研究所,該研究所成立于2001年,由著名免疫學專家田志剛院士擔任所長,匯聚了大批杰出的研究人員。免疫學研究所于2007年獲得國家教育部“天然免疫生物學”創新研究團隊,2008年獲得國家基金委“天然免疫與重大疾病”創新研究群體。“基礎寬厚實”的理工科底蘊,為本次“科大方案”問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科大生命科學研究位居全國前列,中科大附屬第一醫院擁有豐富的臨床資源,安徽省與中科院也擁有良好的合作基礎。中科大發揮前沿學科交叉的優勢,以微觀生命科學研究為基礎,將基礎與臨床緊密結合,設立“科大新醫學聯合基金”,為基礎與臨床研究開展合作科研攻關牽線搭橋,建立長效的引導機制;依托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立中國科學院臨床研究醫院(合肥),發揮“全院辦校 所系結合”的辦學優勢,把中科院的基礎研究力量匯集到中科大附一院。
中科院臨床研究醫院(合肥)在本次疫情阻擊戰中大顯身手。中科院臨床研究醫院(合肥)是國內首家臨床研究醫院,依托中科大理工結合的學科優勢和“所系結合”的辦學優勢、附屬第一醫院輻射全省的規模優勢和技術全面的臨床優勢,構建新型“醫—教—研—產”融合的創新基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中科大主動請纓,中科院決策依托中科院臨床研究醫院(合肥)成立應對疫情防控科技攻關指揮部,通過應急科技攻關專項,整合中科院的基礎研究力量和臨床資源,全面支撐中科院內各單位協同攻關研究。作為中科院新冠肺炎綜合防診治示范中心,中科院臨床研究醫院承擔了全院疫情防控的臨床研究工作,中科大與安徽省衛健委建立公共衛生聯合實驗室,在病源溯源、快速檢測、應急藥物篩選、疫苗研發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建立了有效的基礎、臨床及公衛數據合作共享機制,進一步加強了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在公共衛生、臨床醫療等領域的應用。攻關團隊堅持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以臨床救治為目標,聚焦新冠肺炎臨床救治方案優化和藥物驗證,確立“炎癥風暴機制與救治”和“隊列研究及生物信息平臺”兩條攻關主線,打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從科研、臨床到轉化應用的全鏈條全過程。
除了“免疫治療”方案外,“隊列研究及生物信息平臺”建設也取得可喜成果?;诖似脚_首次論文報告了確診新冠病毒感染后無癥狀者;研發在線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篩查系統,已獲150萬人次訪問,超過50萬人接受風險評估,實現對高危疑似感染患者的在線篩查,有效降低非疑似人群的心理焦慮。研發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RNA捕獲探針法和PCR-熒光探針法等),相關產品已進入科技部推薦名單序列。目前,中科院臨床研究醫院(合肥)在涉及新冠肺炎綜合防、診、治的多個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和突破,成為新冠肺炎研究的示范中心。
“理工醫交叉融合、醫教研協同創新,生命科學與醫學一體化發展”,是“科大新醫學”發展的“總綱”,這一“總綱”正是中科大在國家危難之際敢于亮劍的秘訣和底氣。
兩年多來,“科大新醫學”以創新實踐為使命,聚焦重大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將生命科學與醫學部的建設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健康領域大科學平臺建設緊密結合,將基礎研究和臨床醫療密切融合,在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深耕細作,博采眾長,努力開創新局面、建功新時代。
“硬核”科技之光,點亮抗疫之路。提到中科大,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量子信息、高溫超導、新型材料等前沿領域的輝煌成就。大多數人可能想不到,剛剛起步兩年多的“科大新醫學”,就能在此次抗擊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
實際上,中科大抑制“炎癥風暴”方案取得較好療效,是中科大長期瞄準國家需求、深耕基礎研究、執著攻關創新結出的碩果,也與中科院加強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率先建設中科院臨床研究醫院,打造將基礎研究成果迅速應用于臨床診治的產學研用一體化轉化渠道密不可分。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是時代賦予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潛心立德樹人,執著攻關創新,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是中科大一貫堅持的發展方向。近年來,中科大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引導科研工作由自由探索為主向自由探索與目標導向并重轉變,推動跨學科、多領域的前沿基礎研究,使科學探索向宏觀拓展、向微觀深入,在量子通信、單分子科學、新型功能材料、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了大量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術成果,提升了我國在相關學科領域的創新優勢。2019年度,中科大主導完成的4項成果5次入選我國四個權威“十大科技進展”榜單,實現大滿貫;2020年自然指數,中科大躍居全國高校首位、全球高校第4。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更是中科大人的自覺行動。早在2016年學校制定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關于加強科技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就明確規定:綜合考慮科技創新力、科技競爭力和科技影響力,制定分類評價標準,實行分級、分類評價考核, 逐步淡化“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方面的量化指標。近年來,學校對于科技人員的管理和考評充分尊重學術規律,不提發表論文數等硬性考核指標,以“階段考核”代替“年度考核”,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職考評”,通過“柔性考核”激勵科學家的創造熱情,為人才創造了寬松的創新環境??萍荚u價的科學轉變,激活了創新“一池春水”,讓中科大在更加“養人”的環境中迸發出澎湃創新力量。(合肥市科學技術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