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霞
臨沂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山東臨沂 276000
就我國而言,黨的根本宗旨及執政理念就是“以人為本”,同時,以人為本也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思想。因此,在城鄉規劃設計中應用以人為本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鄉規劃設計的科學性及合理性。具體來說,在城鄉規劃設計中,應對人口流動進行合理化的引導,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工作重心,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并且也應積極推動城鄉要素實現平等交換,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打破城鄉二元體制及城鄉內部二元結構,使得城鄉居民都能平等的分享城鎮化發展的碩碩成果。
在城鄉規劃設計中融入以人為本理念,應堅持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同步發展,基于產業發展,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實現良性互動、信息化與撐住啊實現深度融合、撐住啊和農業現代化實現互相協調發展。同時,服務業能夠為城鎮創業和就業提供最大限度的機會;農業現代化則是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儲備的核心,所以必須彌補服務業和農業現代化的短板。以人為本的城鄉規劃設計與建設必須堅持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保障城鄉居民的生活和發展。
在城鄉規劃設計中應用以人為本的理念,需要結合各地區的資源及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及潛力,因地制宜的進行合理化布局,優化城鎮化發展。目前,由于各種原因,城鎮化發展呈現出大量人口涌向少數的一線大城市,而且集中趨向于東部城市,使得城市布局不合理且規模嚴重失衡。這也引起了許多相應的經濟問題、社會、政治及生態問題,需要加強重視[1]。
城鄉規劃設計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著資源節約及環境保護的好壞,而且也影響著生態文明建設。目前,城鄉規劃設計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節約資源及環境保護,因此,城鄉規劃設計中應結合人口增長情況及資源環境變化情況,把生態文明有效融合進來,以此來增強城鄉的綜合承載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城鄉規劃設計中也必須充分考慮子孫后代的生存及發展,倡導綠色、循環及低碳的發展理念,走集約高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為了確保以人為本理念的作用及價值在城鄉規劃設計中得以充分發揮,需要遵循一定原則。
第一,應遵循公平共享的原則。在城鄉規劃設計中應用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可持續發展觀的重要體現,也是城鄉規劃設計改革的必經之路。通過科學引導人口流動,和以人為本理念的有效運用,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進而實現城鄉規劃設計目標。同時,遵循公共共享的原則,就是要合理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達到節能環保的目標。
第二,遵循集約高效的原則。城鄉規劃設計工作中會用到很多的資源及能源,且大部分資源及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城鄉規劃設計中應用以人為本理念的過程中,應遵循集約高效的原則,這是確保資源及能源實現合理利用的基本條件,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努力向低碳及循環的方向發展,才能推動城鄉規劃設計實現長久、可持續性發展。
第三,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因為我國地域遼闊,所以各地區的城鄉規劃設計要求也各有不同。因此,城鄉規劃設計中應用以人為本理念,應充分考慮當地的發展現狀,堅持因地制宜的進行協調有序的規劃及設計,從而有著提高城鄉規劃設計的質量。同時,現代城市發展也都在向著特大城市的方向發展,且多集中于東部,城市布局不合理日益突出[2]。因此,城鄉規劃設計中必須遵循因地制宜,進行層次化布局,以有效滿足人們的不同需要,推動城鄉快速穩健發展。
為保障以人為本理念的價值在城鄉規劃設計中得以充分發揮,首先,必須要促使城鎮化和工業化之間實現良性互動。雖然國內的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但是其中也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之處。因此,需要學習國際發達國家的一些先進經驗,并積極各項傳統的發展思想觀念,在城鄉規劃設計中有效并深入融入以人文本的理念,提高城鄉規劃設計的質量,從而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城鄉實現更加快速穩健的發展。
再者,以人為本理念的應用過程中,要充分注重和信息化的有機結合。當前已經進入到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在各個領域中都得到了鮮明呈現。城鄉規劃設計過程中,城鎮化和信息化之間的緊密結合,就能有助于形成網絡城市以及數字城市等,這對技術密集型的發展目標實現就比較有利。通過城鎮化和信息技術進行有機結合,就能將城鄉之間的聯系進行加強,這樣在信息的共享以及資源的調動方面也能發揮積極作用[3]。
另外,城鄉規劃設計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應用中,要充分注重城鎮化以及生態文明的協調,這是新時期發展中對城鄉規劃設計的要求,只有注重生態文明能與之相融合,才能真正保障城鄉的可持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就要充分注重價值理念的創新,和自然發展的規律能相符合,從社會實踐角度出發,保障生態資源的有效利用開發,通過這些層面的加強就能促進城鄉規劃設計目標的實現。
綜上,城鄉規劃設計是一項有著很強的專業性、系統性的工作,因此,應綜合考慮許多方面的因素。而融入以人為本的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鄉規劃設計的質量及效果。為此,在城鄉規劃設計中要明確應用以人為本理念的內在要求及原則,并積極探索優化以人為本理念影響的措施,提高城鄉規劃設計的水平,推動我國社會經濟實現長久、快速、穩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