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兵
(濟寧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山東 濟寧 272000)
城市設計是指在特定的區域內展開綜合性設計,保證城市各領域之間能夠基本達到平衡的狀態,也是一種對城市形象以及功能進行改進的措施。城市建設與控制修改詳細規劃相比較,城市設計更加具體化。城市設計重視城市中的形象狀態以及城市內部環境各方面,因此城市設計更加具有藝術性的美感。
生存的需要首先源于人的生理需求,這是人類生存的客觀需要。人的需求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下產生的,主要有土地、陽光、空氣和水等,它們作用于人,又被人所改造利用。市民空間是市民生活中的必要空間,可以滿足市民生活中最基本的交往和活動需求,與自然因素緊密結合,同時具備塑造可識別性場所、容納和展示人類活動等基本功能。良好的市民空間應給人以基本的舒適感,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如充足的陽光與適當的遮陽設施、良好的空氣與自然植被、潔凈的水體與水岸休憩設施等,滿足人類對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相結合的生活需求,同時塑造出具有可識別性的空間特征和有利于人們交往活動的氛圍。
安全的環境使人身心愉悅,是人與環境和諧程度的一種量度,避免環境污染,維護生物多樣化,給人創造舒適、衛生的公共環境是我們一貫的追求。在市民空間塑造中,開放的空間形式、自然的構成要素能夠給人良好的空間感受。在城市設計中,應當系統地布局市民空間,關注市民生活中的各種空間,營造安全的空間形態及地理區位,將市民空間與車流交通有效隔離,使人得到放松和安全的感受,使人們愿意去公共空間漫步、與人聊天,緩解工作和生活中的種種壓力。
人們的內心有著各種情感需求,其中在享受市民空間中的主要情感需求為“人看人”的需求,也就是消極地參與社會活動,作為觀賞者、被觀賞者和局外人的一種體驗和活動,屬于一種社交的需求?!叭丝次铩焙汀叭丝慈恕倍际浅鞘锌臻g內的重要活動內容,“人看物”指的是人們觀看自然景觀、人造環境的需求;而“人看人”指的是人們參與社會活動,觀看或參與人類自身活動,從中獲得愉悅的一種心理需求。在市民空間中,人們的情感需求應該得到釋放,需要為此創造觀眾觀看那些吸引人的事件以及他人的生活和活動的場所,從觀察中直接或間接地接觸生活空間中的場景而獲得樂趣,并愿意在這樣的空間中逗留,一次次來到這里。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對于更高層次需求的追求逐漸增多,人與人之間更需要產生尊重與被尊重的需求,以達成更高層次的愉悅。因此,在城市空間塑造中,應努力創造平等使用和平等分配的機會,為人們提供可參與式的直接體驗,創造盡可能多的面向公共開放的市民空間。同時提高市民空間設計的質量,提供有創意的設計產品,創造高質量的生活空間,例如一種漸變式的空間形態,有利于從獨處到群聚的各類互動活動的發生,以加強人民的參與和自由使用的機會,使不管處于何種階層、貧富程度的人都擁有同樣的使用優質市民空間的權利,塑造公平的社會環境。
良好的市民空間設計應該既能反映社會的政治、經濟等情況,又能反映當地人個性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樣性,是人們對城市社會共同認識的產物。在城市總體布局中,加強對市民空間有意識的布局,結合傳統符號的提煉,綜合利用現代的科技手段,展現地域風采和城市性格。市民空間作為城市空間中的母體元素,以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時代風貌共同塑造城市的內涵和基底。同時,根據時代的需求和特征,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和設計手段,使其有意識地反映當代社會的現實生活,提高城市魅力和市民的歸屬感。
市民空間同時也是一個放大的城市容器,它可以作為展示的平臺,通過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容納多元的地域文化和變遷的歷史記憶,展現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向市民、游客以及后人展示和傳達已消逝的歷史遺跡和精神感受。以城市中的市民空間為城市歷史教材,更富于真實性,使城市的閱讀者身臨其境,同時塑造有魅力的獨特的市民空間,實現市民的自我認同感,展現城市的內涵。
市民空間是為市民服務的大眾空間環境,一方面需要滿足大眾生活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注重美觀和藝術性,要求設計師以極高的設計熱情來關注民生。為提高空間環境的品質,并與當地環境、習俗等相融合,設計服務需要綜合運用市民喜聞樂見的構成要素,滿足大眾使用和審美的需求。同時,設計中應充分重視人的視覺行為規律,從空間尺度、邊界效應、視覺色彩等多角度滿足市民多種需求。設計中使用的構筑物和相應的設施應堅固耐久、貼近自然、追求藝術表現力,并符合氣候條件變化的需求。一切以市民生活為根本出發點,運用生活中的藝術手法,創造美好、和諧的市民空間。
良好的市民空間應該給人留下親切感、多元化、傳承性等印象,表達安全性、合理性、實用性等品質,關注百姓生活,滿足多方面需求,同時隨著時代進步、科技發展不斷更新空間設計手法,創造新型市民空間,以適應新形勢中的新需求,同步滿足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需求,打造真正意義上為市民服務的市民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