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天福
(銀川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寧夏 銀川 750000)
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以數字信息基礎設施為平臺,實現人口、環境、社會生活和公共服務等領域智能化管理為目標的全新城市形態,是信息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深度融合。發展智慧城市對城市經濟轉型、居民生活方式變革、環境保護和社會管理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智慧城市的理念為城市轉型升級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模式和路徑,很多國家與城市均將智慧城市作為未來的發展模式。
根據國脈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從生態圈的角度來看,智慧城市是以人為本,以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城市生產生活方式深刻改變、社會運行體系重構之后達到的一種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生態平衡。通過對全國108 個城市進行全面評估,2019 年智慧城市平均得分為56.8分(滿分100 分)。從得分趨勢來看,近67%的城市在50-70分之間,整體呈現正態分布。從指標模塊得分情況來看,智慧民生得分率最高為59.94%,智慧基礎、智慧治理、創新環境這三大指標位于第二梯隊,得分率分別為55.47%、57.55%、57.51%,平均得分率差距不大,數字經濟得分率最低,為51.69%;整體來看,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各模塊發展相對均衡,數字經濟作為新興領域發展迅速。從區域得分情況來看,華東區域處第一梯隊穩步領先;華南、西南處第二梯隊緊跟其后,西南地區近兩年發展較好,尤其是以成都、重慶為代表,智慧城市正在強勢崛起;華中、華北處于第三梯隊;西北和東北處于第四梯隊,受經濟發展、政策推進等綜合因素影響,西北和東北發展成績依舊欠佳。
2010 年以后,智慧城市理念在中國經歷了短暫的概念普及,進入爆發式的增長階段。其在國家層面,表現為2013到2015 年間,相關政策指導意見、試點密集發布;在地方層面,表現為積極推進與智慧城市相關的頂層設計與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升等。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智慧城市的發展數量已經超過500 個,居全球之首。在智慧城市規劃過程中,大數據可以實現空間規劃平臺的建設,以下對其進行分析:基于大數據的空間規劃平臺的建設,脫離了傳統的平面式智慧城市規劃,讓規劃人員有了更直觀的規劃理念,建立了全局性的規劃思維。同時,大數據技術可以充分獲取相關勘測數據信息和城市中的地表建筑、電力系統、暖通管道以及相關基礎設施的信息,在空間規劃平臺上呈現立體的建筑模型,相關人員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維度對智慧城市規劃中的相關規劃內容進行反復實驗,模擬智慧城市規劃內容的應用效果,從而避免智慧城市規劃方向的不合理和不正確,進而進一步保證智慧城市能夠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質量和生活體驗。
城鄉規劃是一項系統且長期的工作,在城鄉規劃的設計研討以及實踐開展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這其中,部分數據信息的利用價值非常高。依托于大數據技術,在城鄉規劃過程中,必須做好這些數據的分析與挖掘,不斷提升數據的利用質量與成效。在信息數據的利用過程中,一旦發現數據信息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或者存在其他情況,要及時進行匯總與分析,及時落實優化與調整方案,確保城鄉規劃的科學全面開展。
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上,應大力完善城鄉物聯網、通信網、智慧IT 承載平臺的建設,基于商業化運作手段實現城鎮公共場所、景點景區等區域的免費WiFi 全覆蓋,為居民及游客創設便捷的上網條件;在智慧產業建設方面,應著重發展智能制造、物聯網等新興產業,吸納華為、海爾等集團組建互聯網工業聯盟,引入云計算、3D 打印、虛擬仿真、Web3D 等技術建立智能示范工廠,推動智能建筑發展等;在城市治理與民生工程建設上,應基于大數據推動公共服務體系的重構,推進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社區建設,匯集智能手機數據判斷公共場所人群密度變化,以此完善公共安全監測體系,進一步推動城鄉規劃與治理的智慧化建設發展。
在不同的城市規劃中,大數據技術應用可以根據城市自身的特點,包括建筑和旅游等方面的特點,對城市進行合理的規劃。大數據能夠將城市發展中的相關信息進行收集,并且對城市特色進行數據分析,使智慧城市的建設更具有獨特性,適應城市的發展規律,同時對城市的區域規劃帶來幫助。在智慧城市的規劃特色之中,通過對不同的產業以及社區的合理建設可以使城市的運行更加的平穩,使用大數據技術將這些內容的信息數據進行采集,使規劃能夠發揮出實際的作用,為城市的運作帶來穩定的條件。在智慧城市規劃中,通過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不僅維持了城市的自身特色,同時為城市的協調發展帶來保障,在實際的應用中,可以綜合的對城市多方面因素進行分析,將城市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使智慧城市的特色能夠凸顯出來。
總而言之,當前我國正處于科技時代中,城市建設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滿足新時代人們生活需求的必然選擇。大數據在智慧城市規劃中的合理應用,可以發揮其應用優勢,促進智慧城市功能的針對性,強化對資源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