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靜靜
(山東金宇建筑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東營 257300)
目前來說,有關BIM 技術的研究多是基礎的理論性研究。有關BIM 軟件的研究資料也多集中在軟件操作層面、設計規劃階段、理論探索階段,而關于項目施工階段的質量管理應用方面的研究比較缺乏。
對于施工方案的優化設計,普通建筑工程往往采用多方會審的方式就施工圖紙設計紕漏的地方進行討論。但對于智能建筑工程而言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夠用的,首先,智能建筑工程涉及專業繁多且由于工程量大而分包過多,這就導致一些細節問題容易被忽略,影響圖紙的優化設計。其次,由于可視化立體模型的缺乏使得各參與方不能全面具體地考慮空間關系,僅憑參與方基礎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去審核復雜繁多的設計圖紙并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再經其口頭或書面描述的形式讓其他人理解,既無法完全精確地找出設計圖紙中存在的所有問題,也無法真正的保證設計圖紙的質量。但BIM 技術能夠實現圖紙審核從抽象走向了具體可視,基于BIM 技術構造出的BIM 模型能將各專業的三維圖進行有效疊加,使每個參與方都可以通過BIM 的三維模型從虛擬的施工空間中瀏覽項目設計,有效地找出現實中視覺上容易存在的盲點,及時發現綜合圖紙中各專業之間的不足之處,并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協同交流,快捷精準對圖紙進行優化設計,以實現設計圖紙零沖突、零碰撞,優化完善圖紙質量,減少返工。
在智能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隨著施工的逐漸深入,引進施工臨時機械的需求不斷擴大,然而由于機械設備,施工材料、建設場地以及工期和造價要求等因素的局限,建筑工程往往在完成設計施工方案階段后仍然出現方案不斷整改的情況。因此,以BIM 技術為基礎對施工方案進行的模擬,即便是在現場實踐難度系數較高的工藝及過程復雜的工藝等條件下,應用BIM 技術將圖紙、構件以及施工現場等制作成建筑信息模型,同時把工藝、計劃方案等進行有機結合并把模型制作成有指導作用的演示文件,從而進行模擬施工,也能最終達到現場指導施工的目的。立體智能建筑工程模型和施工方案的有效結合,能使得項目施工方案的重點工藝可以在虛擬環境中充分進行其可行性的模擬,在此過程中,施工管理人員可以根據直觀、生動的過程進行施工模擬,并就其中存在的問題展開合理的探討與分析,從而完善施工方案。對于施工過程的模擬,可以使得施工過程中存在問題或是可以完善的地方能夠在虛擬的條件下被工作人員所重視,進而能在正式施工前盡快做出相應的調整,降低工期延遲的概率,最終提升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的工作效率。
頂尖的施工企業對于施工文明安全建設的追求一直以來都是智能施工場地的標準化建設。對于施工現場的整理和歸納,能有效緩解在施工任務范圍內空間上的矛盾,完善空間不同的層次和結構,最終達到安全標準和企業效益目標。利用BIM 技術,切實建設虛擬施工現場環境,管理和調整場地臨時道路和不同施工設施材料的擺放位置,增加施工的目標性。此外,還可以通過虛擬環境將施工現場的重量型設施機械確切的表達出來,把妨礙吊裝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進行及時的解決,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最后應用全天候監控系統記錄施工現場內的車輛進出入和人群流向情況,掌握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動態,確保工作人員的安全以及材料物資的穩定供給,實現物聯網資料庫與現場模型的聯合。
在智能建筑工程中的施工中往往需要大量的預制構件,大多工程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受場地和資金的影響,很少會有在施工現場中建設大型預制場地,因此很多施工企業傾向于在預制構件廠商中進行定制或直接采購已生產構件。然而當前設計部門與預制構件廠商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雙方缺少足夠的交流,構件廠商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不解在通過施工企業傳送給設計部門的期間往往出現延期、誤傳以及施工企業變化等影響產品效能的情況。而以BIM 技術為基礎進行預制構件的加工與傳送則主要是依靠BIM 技術以下的幾個作用:首先,設計部門和施工企業依據框架協議,有權將參數變化和現狀需求通過端口的傳送給預制構件廠商,實現數據資源共享。其次,通過BIM 模型實現構件詳細資料的三維重現,讓預制構件廠商的工作人員在進行預制構件時能夠明確的了解其設計深意,降低預制時出現差錯的概率,從而達到企業的可視化標準。最后,利用BIM 模型提取的項目材料量能夠讓構件廠商充分對成本預算和造價核算做出準確的數據分析,完成材料數量統計。
智能建筑的根本是施工質量,且項目施工安全、施工進度以及設計功能的實現需要嚴格管理智能建筑的施工質量,因此對施工質量進行質量管理是智能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的關鍵所在。以智能建筑工程為研究對象,結合BIM 技術在當前工程的施工質量管理現狀和問題的基礎上來指導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質量管理,以期促進智能建筑工程的發展和BIM 技術的推廣,從而帶動建筑業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