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星 杜家偉
山東北國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山東濟南 250101
城市是人們賴以生存與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城市化建設的速度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加快,且省市中人口的密度也隨著城市的擴大逐步增多,城市具有空間密集性的特點,融合不用經濟、文化與人文的交流,然而,在城市建設中,存在著因人口增多資源緊張的矛盾,也存在著因人口的發展環境惡化的矛盾,如何有效的協調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形成相互依賴的、相互作用的統一的有機整體,協調優化并促進城市經濟建設的發展,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焦點。
我國在城市建設中面臨各種資源緊缺、土地轉化利用不足、能源利用效率低等矛盾。我國國土面積廣,但水資源嚴重短缺,特別是西北地區,常年干旱少雨,淡水資源遠遠不能滿足我國人口快速增長的需求,人均用水量遠低于發達國家,是全球有名的水資源貧乏國。加上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速,使城市化建設進一步擴大,無論是從生產上還是從人們生活上來說,都給我過水資源的需求帶來了嚴重的負擔,加上地方水資源的管理混亂,針對有限的水資源的無序管理,制約了城市的建設與發展。隨著我國能源的短缺,節能減排政策適時提出,促使我國的能源結構得到有效的改善,環境問題也逐步轉好。然而,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促使能源需求量的大幅提升,加上工業建設上對能源的依賴,能源開采技術的制約等因素,直接影響著我國城市的建設與發展。而城市建設過程,因其城市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促使土地資源日趨緊張,針對有限的土地資源進行人口承載過高的城市建設,衍生出高地價、高房價的現象,土地又是不可再生的,這導致城市建設中各種矛盾的出現,如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環境的改善與高房價之間的矛盾[1]。
人口是城市建設發展的基石,人口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相互促進,人口既可以使資源利用最佳,環境更加優化,也可阻礙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生活的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城市建設的壓力也逐步增加,資源的過度開采利用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嚴重制約著城市的發展,使環境進一步惡化[2]。當前我國城市建設加快,對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人才會給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如何在保證人的高質量發展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降低城市發展對人口的以來,避免城市人口過度密集,僅僅依靠降低人口增速的方式并非長久之計。
協調三者之間的關系,不以環境破壞或資源浪費來換取城市經濟的發展,也不能因處理不好三者之間的關系來停滯經濟增長,有效解決三者之間的關系,優化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內部結構關系,控制城市人口增長,通過提高人口素質,給城市建設增加人才儲備,利用靈活的人才建設機制,通過出臺人才吸引與穩定的相關政策,吸引人才用于城市建設中,提升城市經濟建設高質量發展。制定人口發展規模、環境承載量與資源承載量相協調的經濟發展目標,實現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與良性循環[3]。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前提,如何通過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城市建設與經濟的發展,實現城市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工業布局,協調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城市環境保護與改善的目標,就必須做好城市的建設與長遠規劃。科學規劃時關鍵,建立高起點、高水平、高科技、功能全、環境美的現代化宜居城市,需要通過科學的建設體系來完善城市規劃。重視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的城市建設模式,提升城市建設水平,增強城市高質量發展。協調統籌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城市輔助設施的規劃與建設,完善通訊、消防、供水、供電等,有效確保城市人們生活的便捷性。城市發展需要樹立全局意識,人口、資源、環境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發展,城市管理者應具有超前的發展意識,注重以人為本、知識性經濟建設的發展方向。
構建和諧的城市建設體系需要合理保護資源,資源是城市經濟建設的依托,通過調整能源結構,進行資源合理配制,實現資源的有效節約,可實現資源轉化為經濟建設促城市發展的健康發展之路。通過加大對科教方面的資金投入,實現科學技術的更新與發展,有效解決資源利用效率低、技術水平低的問題,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通過科技發展實現環保型資源利用模式,解決資源利用中對環境污染的矛盾,實現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加大對企業污染物排放的懲罰力度,建立良好的企業環境準入制度,實現企業有效管控,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或關停對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避免企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對于已經存在的污染,需要通過有效的技術進行污染的治理,本著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政府對污染的治理效果進行實施監督,積極引導企業向著環保型方向建設與發展,實現城市建設工業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雙贏模式,促進城市有序、良性發展。
綜上所述,城市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人才與資源,而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資源的有效配置與利用才不會給城市帶來環境負擔。城市管理者針對城市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需要穩準狠,抓住短板與薄弱環節,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提升,綜合協調人口、資源與環境建設,根據城市建設的實際情況與需求,確定合理的城市規劃方式與城市建設目標,在注生態型城市建設的基礎上,通過資源合理配置,人才有序引進等方式,實現城市建設最優化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