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貴州省冶金建設公司 貴州遵義 563000
在工民建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混凝土結構的裂縫是最為常見的施工中所發生的問題,但是混凝土結構被應用于建筑行業中。如果混凝土結構施工中出現裂縫,這將嚴重影響到施工質量及安全,并且建筑物結構的承載力和穩定性,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不僅會影響建筑物的外觀,還會導致潛在安全隱患。如果不及時處理,將會影響企業和人民生活的安全,并造成無法彌補的后果。因此,建筑施工企業應該對混凝土結構裂縫產生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結合不同因素采取有效控制對策,并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與防治技術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將混凝土結構自身價值充分發揮,從而促進我國建筑行業的穩定發展[1]。
結構裂縫大多是由外部荷載、結構承載力、結構變形能力等因素引起的,進而形成鋼筋混凝土結構及其主要構件裂縫。例如,超過現澆樓板承載能力的彈性極限允許值,嚴重超過設計要求和技術標準等,會影響墻、梁、柱等主要建筑結構的延性和結構耐久性,出現裂縫時應力結構不均勻,且這些裂縫大多為結構裂縫。
混凝土隨著溫度的變化而隨著變形。這種塑性變形量,對整個結構的拉力超過其自身的抗拉強度,就會產生裂紋,這是最為常見的裂紋形式。斜裂縫和水平裂縫是溫度因素影響的裂縫。溫度裂縫會出現在季節交替及氣溫變化時候,是季節溫度變化主要表現。在大多數情況下,特別是大體積混凝土、明顯溫差的塊體混凝土結構區域,更容易出現溫度裂縫。裂縫走向大多不遵循規律,大型結構裂縫通常是縱橫交錯的。一般來說,溫度裂縫寬度很不均勻,其裂縫寬度主要對溫度變化影響。通常,在低溫下形成的裂紋寬度相對較寬,厚度相對均勻,且變化不十分明顯,而在高溫下形成的裂紋寬度較窄,兩側細小,中間厚[2]。
荷載因素引起的裂縫形成一般與早期的設計過程有關,這是由于未充分考慮荷載引起的計算缺失、計算錯誤等設計誤差造成的。后期荷載因素主要反映在結構主要構件的質量問題上,導致鋼筋混凝土的實際功能受到影響,并且導致荷載超過極限斷裂或應力不均勻,導致裂縫。當鋼筋混凝土結構受到外界溫度的影響,引起結構的收縮和膨脹時,最終導致混凝土結構的沉降,最終形成裂縫。
現場進行現場調查,調查地質條件、氣候等綜合因素對建筑物的影響,并根據實際情況對設計方案進行合理改進,使設計方案合理,因地制宜,滿足使用要求。例如,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進行不同的設計,以提高建筑結構的穩定性,改善建筑結構,避免在后期使用中由于結構不合理,并導致建筑不均勻沉降而產生裂縫。此外,在土木工程設計中,應充分考慮當地氣候條件,對土木工程混凝土薄弱部位進行修補加固,避免因溫差引起混凝土內部應變,從而影響土木工程的整體結構。
首先,為了有效降低混凝土開裂的概率,可以先選用低熱混凝土,避免混凝土硬化環節水化熱引起的混凝土結構裂縫。同時,在水泥品種的選擇上,可選用普通硅酸鹽水泥,并通過對工業和民用混凝土結構規模的分析,選擇合適的硅酸鹽水泥摻量。一般來說,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硅酸鹽水泥的用量可控制在279kg/m3左右。其次,在混凝土生產用水的選擇上,應首選清潔的地下室和自來水,以避免有害離子超標對混凝土質量的影響。同時,在碎石的選擇上,應結合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采用相關的檢測工具,對碎石破碎后的強度進行適當檢測,以選擇合理的碎石尺寸和等級。為保證混凝土質量,應盡量選用空隙小、強度高的碎石類型,以保證工業和民用混凝土結構施工中資源效率的有效提高[3]。
混凝土配合比,在干硬性混凝土中加入增塑劑或引氣劑,減少水泥用量;混凝土攪拌時,進行冷處理,降低澆筑溫度;高溫天氣,降低澆筑厚度,保證澆筑厚度在500mm以下,有利于散熱,膨脹劑的種類和用量的選擇需要通過試驗驗證,最終選擇最佳配置。第二層混凝土的澆筑應盡可能在第一層混凝土初凝前進行,根據工民建混凝為2小時,第五至第七天,測量間隔為4小時,8-15天,測量間隔為一天,盡量將混凝土內外溫差控制在25℃以下,一旦溫差過大,就需要使用專業的維護手段來降低內外溫差。
溫度是使得工民建建筑產生墻體裂縫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這方面的關注度必須提高。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對施工中的溫度進行嚴格控制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屋面受熱結構與變形層之間,采用柔性的連接方法,保證受熱層具有更加廣闊的空間,可以避免混凝土裂縫的發生。在具體施工過程中,還需要將保溫隔熱層設置在受熱層的下部分位置,避免其受到高溫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不但可以達到消除變形的目的,也能避免墻體裂縫出現[4]。
簡而言之,為了預防和處理混凝土結構的裂縫,有必要從混凝土材料的配比,澆筑,維護等方面找出造成混凝土結構裂縫的因素,并制定切實可行的施工方案。結合項目的實際情況。保證土木工程的整體施工質量,為中國建筑業的穩定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