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祖雄 楊升平 余俊鍵 古亮 胡碩 唐志賢
小兒室間隔缺損(VSD)屬于先天性心臟病,臨床較為常見,其發生率約占先天性心臟病的20%[1]。針對該病,傳統多以體外循環下直視室間隔修補手術治療,雖然治療效果顯著,但會對患兒機體造成較大創傷,需體外循環支持,且術后恢復緩慢,易留有瘢痕,因此在臨床應用上具有局限性[2]。近些年,在微創技術的發展下,經胸微創封堵術被廣泛應用,創傷小,療效確切,與傳統術式相比存在明顯優勢,可避免體外循環及心肌再灌損害,可快速康復,醫療費用低,還能突破介入術對患者年齡、體重等的限制,這是因為借助了經食管超聲心動圖(TEE)引導,該技術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手術全程借助TEE 引導,更利于手術病例的選擇[3]。本研究對低齡低體重VSD 患兒TEE 下經胸微創封堵技術治療開展研究,同時對其技術優勢及安全性做出探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4 月-2018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低齡低體重VSD 患兒64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術前均完善X 線片、心電圖、胸部超聲等各項實驗室檢查并確診為VSD[4];(2)術前完善血生化檢查;(3)缺損邊緣與主動脈瓣下緣距離在2 mm 以上。排除標準:(1)存在肝、肺、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或血液循環系統病變;(2)對本研究所涉及手術方式或應用藥物存在禁忌證;(3)存在嚴重感染;(4)心腔存在血栓,失代償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數在30%以下。應用信封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32 例。此次研究內容患兒家屬悉知且同意參與并簽字,同時該研究獲得了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兒采用傳統體外循環VSD 手術治療,對患兒進行全身麻醉,平臥體位,選胸骨正中作切口,注射肝素抗凝,建立體外循環,切開肺動脈及右心房,充分顯露后修補VSD,用魚精蛋白與肝素中和,固定胸骨、關胸,在心包、縱隔放置引流管[5]。
1.2.2 研究組 患兒采用TEE 引導下經胸微創封堵技術進行治療。患兒全麻、平臥,TEE 探頭由口腔插入,探查何種類型的VSD、缺損與周圍結構關聯、VSD 大小等,在胸骨下段作一長1.5~3.5 cm 的小切口。置入牽開器,將心包剪開并懸吊,對擬穿刺點縫荷包,并靜脈注射肝素,劑量1 mg/kg。借助TEE探頭引導,對荷包正中穿刺,將長鞘管送入右心室,引導鋼絲通過長鞘,由穿刺點通過間隔缺損送入左心室,長鞘順沿鋼絲至左心室,撤出鋼絲,裝傘至短鞘,短鞘與長鞘連接后排氣,將鞘管回撤至VSD的邊緣處,在左室面置封堵器,回撤鞘管,確保封堵器左室面平行VSD 邊緣,回撤外鞘置于封堵器右室面,對封堵器狀況進行超聲檢查,測得無殘余分流時,逆時針旋轉鋼絲,之后釋放封堵器,通過TEE 長軸、短軸、四腔切面等多角度觀察封堵器位置、形態、無殘余分流、周邊結構無影響后,將鋼絲、鞘管退出,收緊右心荷包并打結,肝素化處理,并止血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兩組患兒術后24 h 均靜脈注射肝素,劑量為0.1 mg/kg,6 h 一次,共注射4 次。對所有患兒應用抗生素預防心內膜炎。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比較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包括殘余返流、新發返流、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Ⅰ度房室傳導阻滯,于出院前進行統計比較。上述指標由經驗豐富的醫師用超聲心動圖檢測,儀器為德國西門子超聲診斷儀。
1.3.2 比較兩組臨床指標 包括手術耗時、呼吸機輔助時間、監護室(ICU)滯留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輸血量、住院費用,均于患兒出院前進行統計比較。
1.3.3 比較兩組術后1 年生活質量情況 術后1 年復查時用SF-36 量表分析評估患兒的生活質量,評價指標包含生理職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情感職能、精力、精神健康、總體健康8 項,單項100 分為滿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4.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32 例,其中男18 例,女14 例;年齡10~22 個月,平均(17.6±1.6)個月;體重7~10 kg,平均(8.7±0.6)kg;疾病類型:18 例膜周型,6 例嵴內型,8 例膜部型;VSD 直徑3~7 mm,平均(5.11±0.32)mm。研究組32 例,其中男17 例,女15 例;年齡11~22 個月,平均(17.8±1.4)個月;體重8~10 kg,平均(8.6±0.7)kg;疾病類型:17 例膜周型,8 例嵴內型,7 例膜部型;VSD 直徑3~8 mm,平均(5.26±0.36)mm。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兒手術耗時、呼吸機輔助時間、監護室(ICU)滯留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輸血量、住院費用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殘余返流、新發返流、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Ⅰ度房室傳導阻滯的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術后1 年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研究組術后1 年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指標比較()

表2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例(%)
表3 兩組術后1年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術后1年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VSD 屬于先天性心臟疾病,針對該病當前多以手術治療為主,臨床常用術式為介入術、微創封堵技術、體外循環修補術等[6]。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體外循環修補術已趨成熟,術后病死率不足1%,且療效明顯[7]。但該術式在體外循環支持下進行,這會加大機體創傷,對于小兒患者來說,機體損傷巨大,且手術耗時偏長,術后縱隔感染等并發癥風險較高,致使患兒長時間住院,治療費用偏高。隨著科技進步及對美觀性的要求,微創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經皮介入術微創,無須開胸,創傷小,但大量研究表明,該術式造成房室傳導阻滯的發生率達30%,降低了手術療效[8-10]。近些年來,TEE 下經胸微創封堵技術在VSD 中的應用較為廣泛,該術式將外科手術與介入術的優點相結合,切口小且隱蔽性良好,可滿足美觀性,同手術耗時短,無須體外循環,可有效避免機體組織及凝血功能受損,減少輸血,使輸血誘發的并發癥顯著降低[11]。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耗時、呼吸機輔助時間、監護室(ICU)滯留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輸血量、住院費用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了TEE 下經胸微創封堵技術對改善臨床指標方面存在積極意義。
TEE 下經胸微創VSD 封堵術,可避免傳統體外循環修補術創傷性大、美觀度低、住院久、會引發全身炎性反應等的不足,還能避免X 線輻射、年齡限制等缺點[12]。實施封堵手術時,TEE 探頭于食管內,不會對術者操作造成干擾,還能對選取穿刺點、VSD 狀況的測量、鞘管的輸送及放置、封堵牢固度等的判斷提供實時監測、指導。此外,探頭在食管內,與心臟距離較近,可對心臟解剖結構進行準確反映,確保超聲圖像更加直觀、清晰,有利于術者了解VSD 大小、形狀、周邊關系等[13]。實施手術時,TEE 下能多切面、多角度實時觀測封堵器的形態、殘余分流、對房室瓣膜的影響等狀況,利于評估封堵器跟鄰近組織的關系。若在手術時封堵器發生脫落,借助TEE 可及時發現,便于針對性手術。本研究中無封堵失敗病例,無中轉體外循環手術病例。
僅僅借助超聲心動圖往往不能將VSD 的最大徑及其相鄰的結構清晰顯現,且超聲心動圖對缺損邊緣離主動脈瓣距離的測量不如TEE 精確[14-15]。TEE可作為VSD 封堵的重要監測、引導方法,能精準判斷出VSD 的類型、位置、大小等,并能排除右心室流出道狹窄、主動脈瓣脫垂等其他畸形,因此進行經胸封堵術前要再次應用TEE 測量。
封堵器釋放時,通過TEE 的指導,封堵器從穿刺點至右心室到卡位,均需借助TEE 圖像的指導術者才可進行手術操作,若出現偏心傘,需要往心尖方向標記左室面,此時TEE 圖像的指導非常重要[16]。封堵器完成釋放后,要在TEE 下觀察有無殘余分流,是否干擾到主動脈瓣、三尖瓣,并通過TEE 監測對是否需要更換封堵器、封堵器牢固度等狀況進行判斷[17-18]。本研究中,研究組殘余返流、新發返流、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Ⅰ度房室傳導阻滯的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TEE 下開展微創封堵技術,能顯著減少傳導阻滯等發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手術不需要應用軌道鋼絲,可有效避免左心室面操作干擾,防止刺激左室心內膜。除此之外,封堵器容易通過VSD,易更換、收放,可選取型號較小的封堵器封堵缺損的室間隔,避免封堵器擠壓缺損的室間隔邊緣。選取適當型號的封堵器是確保封堵成功的關鍵所在,所選擇的封堵器過小會出現殘余分流、封堵器脫位等,所選擇的封堵器過大會引起瓣膜反流、房室傳導阻滯等并發癥。此次研究中,研究組患兒中有2 例殘余分流,是由于技術開展早期不能充足認識TEE 下VSD 形態,沒能選擇合適的封堵器所致[19-20]。
綜上所述,將TEE 下經胸微創封堵技術應用至低齡低體重患兒VSD 的臨床治療中,可有效改善患兒臨床治療指標水平,減少患兒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還能提高患兒術后1 年的生活質量,應用效果滿意,可考慮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