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華 梁銳 萬希晨 方富 劉衛兵 唐尤佳
腦膠質瘤是最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其侵襲性高、復發率、死亡率高,預后差是其疾病特點。早發現、早診斷在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性尤為凸顯,外泌體是一種由細胞分泌,大小為40~100 nm 的小囊泡,其內含有生物活性物質,其在腦許多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2]。目前國內外關于外泌體對腦膠質瘤影響的文獻報道仍較少,外泌體在腦膠質瘤疾病的發生演變過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其含量變化同腦膠質瘤的演變過程有怎樣的影響,都有待進一步研究。本研究通過分析外泌體與膠質瘤級別、預后的相關性,旨在為臨床上腦膠質瘤患者的惡性程度及預后評估提供有意義的指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0 月-2019 年4 月本院60 例有明確病理診斷的腦膠質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符合中國中樞神經系統膠質瘤診斷與治療指南(2015)腦膠質瘤診斷標準[3];有明確病理診斷確診;具有住院治療、干預等完整記錄。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合并腦部血管疾病;合并精神疾病。根據術后病理診斷分級將其分為低級別膠質瘤組與高級別膠質瘤組,各30 例。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采集兩組腦膠質瘤組織標本,通過超速離心實現外泌體的提取分離。將純化出的外泌體進行定量分析,比較兩組外泌體含量。隨訪1 年,觀察兩組死亡率、致殘率。以生活自理量表(ADL)為殘疾判定標準,共14 項,每項1~4 分,評分≥22 分判定為殘疾;采用Spearson 秩相關分析外泌體含量與腦膠質瘤級別、預后的相關性。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外泌體含量與腦膠質瘤級別、預后的相關性用Spearson 秩相關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外泌體含量比較 低級別膠質瘤組外泌體含量為(156.32±5.93)mg/L,低于高級別膠質瘤組的(182.14±4.69)m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8.705,P<0.001)。
2.3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 低級別膠質瘤組死亡率與致殘率均低于高級別膠質瘤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死亡率與致殘率比較 例(%)
2.4 外泌體含量與膠質瘤級別、預后的相關性 外泌體含量與膠質瘤級別呈正相關性,而與預后呈負相關性(P<0.05),見表3。
腫瘤細胞分泌的外泌體不僅可通過腫瘤細胞表面抗原誘導機體產生抗腫瘤免疫反應,還可通過誘導機體產生免疫耐受、免疫抑制、轉移促瘤生長的蛋白及核酸等方面,促進腫瘤發生、發展;目前多集中在生物標記、藥物載體研究,具標本易得、檢測方便、傷害較小、變化較早等特點[4-5]。趙莉娟等[6]發布了黑色素瘤細胞可分泌攜帶有αυ 因子受體的外泌體,該外泌體可誘導活化巨噬細胞,通過檢測iRGD 因子的表達,揭示了可利用外泌體特異性對惡性腫瘤細胞起到靶向治療作用。近年大量研究表示,在腦膠質瘤發生發展中,外泌體起到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徐峰等[7]在研究腦膠質瘤細胞時發現,從腫瘤細胞上清液中分離出的特異蛋白質及遺傳物質,通過被鄰近正常細胞攝取并表達促血管新生蛋白,達到促進腫瘤生長、侵襲及免疫逃逸的目的,說明在腦膠質瘤生長過程中,外泌體可增強腫瘤營養攝取能力、提升腫瘤浸潤范圍。腫瘤細胞外泌體通過其特異性內含物誘導腫瘤細胞的遷移,例如,乳腺癌細胞分泌的外泌體內含蛋白HSP90α,可活化細胞外蛋白酶;另外外泌體也含有HER 配體分子等生物學特性,進而刺激周圍細胞轉化為相近性質,有利于促進腫瘤細胞轉移[8-9]。以上可說明,在腦膠質瘤發生發展中外泌體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表3 外泌體含量與膠質瘤級別、預后的Spearson秩相關分析
腦膠質瘤是顱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生率占所有顱內腫瘤的35.2%~60.1%(平均44.69%),5 年生存率僅為20%~30%[10]。目前腦惡性腫瘤在臨床上分類眾多,包括少突膠質細胞瘤、少突星形膠質細胞瘤、星形膠質細胞瘤、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等[11]。外泌體是一種有膜小囊泡,直徑40~100 nm,其內含有脂質、蛋白質、mRNA、miRNA 等生物活性物質,通過與靶細胞受體結合或水平傳遞生物活性物質可發揮生物學功能[12]。可由多種細胞分泌,如T 細胞、B 細胞、樹突細胞、肥大細胞、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及腫瘤細胞等[13]。目前,外泌體在人類的腦脊液、外周血、尿液、羊水、唾液、腹水、關節液等均可被檢測到[14-15]。由于外泌體的特殊結構和功能,其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一方面不僅可作為生物學標志物,在疾病診斷、治療及預后預測中起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治療手段,未來有可能作為藥物的天然載體用于臨床治療[16-17]。外泌體作為一種全新的細胞間信息傳遞物質,在機體免疫監測、炎癥反應及腫瘤的發生發展等生理和病理過程中,外泌體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功能[18]。以傳統手術為主,輔以放化療仍是目前腦膠質瘤的最重要的治療模式,腫瘤早期診斷往往癥狀不明顯,容易漏診,但由于膠質瘤多為浸潤型生長的特點,很容易復發,患者預后差,復發率、死亡率高,且療效不理想[19]。外泌體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特別是腦膠質瘤發生、發展、侵襲、轉移及免疫逃逸中起著重要作用[20]。因考慮腦膠質瘤發生發展與外泌體促進作用相關,探索外泌體同腦膠質瘤的關系是有前景的診斷和治療方向,本研究嘗試將外泌體含量與腦膠質瘤級別、預后行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低級別膠質瘤組外泌體含量為(156.32±5.93)mg/L,低于高級別膠質瘤組的(182.14±4.69)mg/L(P<0.05)。說明不同級別腦膠質瘤患者的確存在外泌體分泌含量差異,考慮原因為,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外泌體為保證腫瘤組織內養分吸收充足,需增加分泌量以加強腫瘤內部新生血管建設,進而提升外泌體含量;特別在對惡性腫瘤患者放療化療治療期間,腫瘤細胞可利用外泌體介導藥物排出,以降低腫瘤細胞內藥物濃度,或腫瘤細胞通過分泌外泌體以中和胞外蛋白以抵抗腫瘤藥物作用能力,或者受外泌體影響,鐘敏細胞抗藥敏感性增加,特別對于級別較高腫瘤而言,因其腫瘤細胞較多,外泌體分泌能力相對增加,可以證實,不同級別腦膠質瘤細胞的確存在外泌體分泌量不同情況[21]。低級別膠質瘤組死亡率6.67%與致死率3.33%均低于高級別膠質瘤組26.67%、20.00%(P<0.05)。說明不同級別腦膠質瘤患者的確存在預后差異,考慮原因為,低級別腦膠質瘤患者腫瘤細胞浸潤、侵襲、轉移范圍較小,治療方法簡單;高級別腦膠質瘤腫瘤細胞轉移、侵襲明顯,可加重患者神經功能損傷,嚴重影響其生理功能。高衛勤等[22]研究表示,不同級別腦膠質瘤患者圍術期會出現顯著免疫水平差異,即高級別腦膠質瘤患者術后細胞免疫指標較低級別差,且顱內感染發生率較低級別高。楊建凱等[23]研究報道小膠質細胞外泌體分泌量化增加可能為增加細胞炎癥反應、增加患者感染風險、影響患者預后重要因素,可能為增加腦膠質瘤患者死亡風險重要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外泌體含量與腦膠質瘤級別、預后的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外泌體含量越高腦膠質瘤級別越高,預后越差,考慮原因為腫瘤數量多,外泌體分泌量增加,血漿外泌體miRNAs 含量隨之增加,腫瘤細胞轉移、增殖能力增強。說明在腦膠質瘤患者預后判斷中,可通過檢測外泌體含量判斷患者預后。馬力等[24]研究報道外泌體中miR-150 級miR-29a 可作為放化療治療劑量相關循環生物標志物,其含量的高低對預測患者預后、評價臨床療效具積極意義,與本研究觀點一致。
綜上所述,不同級別腦膠質瘤患者的確存在外泌體分泌量差異,外泌體含量增加可判斷患者預后不良。外泌體可用于腦膠質瘤級別、預后判斷依據,對于膠質瘤患者的治療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