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芳
皰疹性咽峽炎是一類高發于1~7 歲小兒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由柯薩奇病毒引起,患兒臨床表現為反復發高熱、流涎、厭食、吞咽困難,部分患兒可有頭痛、咽痛等癥狀,咽峽部可見分散的周圍有紅暈的灰白色皰疹,且本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隨著病情發展柯薩奇病毒可引起患兒急性心肌損傷,威脅患兒生命健康,因此及時展開有效治療對改善患兒預后具有重要意義[1-2]。臨床上對皰疹性咽峽炎主要通過控制高熱和應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重組人干擾素α-2b 噴霧劑作為中華醫學會最新發布的皰疹性咽峽炎診療指南中的推薦藥物,成為近年來較多臨床研究熱點藥物[3-4]。因此,本研究探討了重組人干擾素α-2b 噴霧劑治療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的效果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9 月-2019 年3 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95 例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診斷標準:參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感染學組發布的《皰疹性咽峽炎診斷及治療專家共識》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相關診斷標準:(1)發病人群集中為1~7 歲患兒,病程為1~3 d;(2)夏秋季節為發病高峰,表現為驟然發熱、流涎、厭食、吞咽困難,部分患兒可有頭痛、咽痛等癥狀;(3)有咽部充血癥狀,咽弓、軟腭、懸雍垂黏膜等咽峽部可見數個分散的灰白色皰疹,皰疹周圍有紅暈,1~2 d 破敗成潰瘍;(4)無局部淋巴結腫大現象;(5)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低,血常規檢查結果提示有病毒感染[5]。納入標準:經以上診斷標準確診為皰疹性咽峽炎且臨床病歷資料完整;年齡1~7 歲。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先天器官性疾病或呼吸、循環、內分泌系統障礙;手足可見皰疹;白細胞計數異常增高;癲癇或其他中樞神經系統障礙;有嚴重藥物過敏史;治療期間治療依從性較差。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將患兒分為觀察組(n=49)和對照組(n=46)。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根據《皰疹性咽峽炎診斷及治療專家共識》推薦治療方案給予治療,包括使用退熱貼、冷敷等物理方式控制高熱,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退熱藥物并適當補液,防止電解質水平紊亂,做好呼吸道隔離、避免交叉感染,日常清淡飲食,注意休息,做好口腔護理,高熱驚厥的患兒可給予靜脈注射咪達唑侖等止驚治療,心電圖異常或心肌酶CK-MB 含量異常升高的患兒可給予營養心肌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重組人干擾素α-2b 噴霧劑(生產廠家:天津未名生物醫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20030028,規格:10 mL︰100 萬IU)進行治療。用藥前對患兒進行口腔清潔,取患兒坐位,將重組人干擾素α-2b 噴霧劑噴涂于患兒口腔咽后壁和扁桃體處,每隔2 h 左右噴涂1 次,100 萬IU/d,持續治療3~4 d。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1)比較兩組治療效果。根據患兒治療前后體溫、皰疹、咽痛程度等臨床癥狀和體征的變化并判定療效,顯效:于48 h 內退熱,咽部皰疹、潰瘍等消失,無咽痛,流涎消失。有效:于72 h 內退熱,咽部皰疹、潰瘍等明顯減少或消失,咽痛緩解,流涎消失。無效:72 h 后仍然發熱,咽部皰疹、潰瘍等無改善,咽痛、流涎無改善,無法進食。(2)比較兩組退熱時間、皰疹消失時間和恢復進食時間。(3)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T 細胞亞群指標表達情況。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兩組治療前后CD4+、CD8+及CD4+/CD8+。(4)觀察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男26 例,女23 例;平均年齡(2.94±0.75)歲;病程(1.36±0.25)d。對照組男25 例,女21 例;平均年齡(3.12±0.83)歲;病程(1.49±0.23)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598,P=0.011),見表1。
2.3 兩組退熱時間、皰疹消失時間和恢復進食時間比較 觀察組退熱時間、皰疹消失時間和恢復進食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表2 兩組退熱時間、皰疹消失時間和恢復進食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退熱時間、皰疹消失時間和恢復進食時間比較[d,()]
2.4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T 細胞亞群各指標表達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外周血T 細胞亞群各指標表達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CD4+與CD4+/CD8+均高于對照組,而CD8+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T細胞亞群各指標表達情況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T細胞亞群各指標表達情況比較()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治療期間兩組均未出現肝腎功能異常及明顯不良反應。
皰疹性咽峽炎是一類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發于夏秋季節,7 歲以下的兒童為本病的易感人群,且本病潛伏期較短,患兒通常于1~3 d 內發病并表現為驟然高熱、流涎、厭食、吞咽困難,同時咽峽部伴有明顯的灰白色皰疹并于1~2 d 內破裂成黃色潰瘍,嚴重者可并發腮腺炎、心肌炎等疾病,威脅患兒生命健康[6-8]。皰疹性咽峽炎的主要致病病原體為柯薩奇病毒,主要傳播途徑為糞口傳播和通過咽喉分泌物經呼吸道進行傳播[9-10]。患兒感染后病毒于咽峽部和周圍的淋巴組織大量繁殖,導致機體出現發熱、乏力等炎癥反應,同時病毒可影響宿主細胞中核酸和蛋白質的生成,出現溶細胞作用,表現為黏膜充血、皰疹等臨床癥狀[11-13]。目前臨床上治療皰疹性咽峽炎沒有特異性藥物,主要是通過控制感染和廣譜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
重組人干擾素α-2b 是一類近年來應用較廣泛的廣譜抗病毒藥物并存在多種制劑形式,較早時期的重組人干擾素α-2b 注射劑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被發現存在一定的用藥局限性,例如藥物半衰期較短、注射用藥可能發生不良反應等,因此國內外學者逐漸致力于開發其他形式的長效制劑[14-15]。鼻腔部位中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淋巴管,且經鼻咽部給藥可有效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減少蛋白酶對于藥物的降解作用,因此噴霧劑相對來說具有較高的生物利用度。重組人干擾素α-2b 噴霧劑經咽部給藥后可由鼻腔黏膜和呼吸道黏膜吸收藥物,且藥物吸收迅速并于咽部即刻起效,發揮抗病毒作用[16-18]。干擾素是一類具有廣譜抗病毒作用的自然蛋白質,重組人干擾素α-2b 則是通過DNA 重組技術合成的水溶性蛋白質[19-20]。不同于其他的化學合成藥物,重組人干擾素α-2b 對抑制病毒存在多種作用機制。徐丙發[21]通過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研究發現重組人干擾素α-2b 可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增殖過程,其作用機制則是通過影響機體Jak-Stat 通路從而促進機體分泌抗病毒蛋白OSA 從而實現抑制病毒增殖的療效。賀曉紅等[22]研究發現對于病毒性肺炎患兒應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 后患兒血清IL-6、TNF-α、CRP 等炎癥因子指標明顯下降,且改善程度與用藥劑量相關,提示了重組人干擾素α-2b 對于機體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文獻[23-25]表明,皰疹性咽峽炎患兒外周血CD4+通常處于表達不足狀態,從而導致B 淋巴細胞活化程度不足,相應的IgG、IgA、IgM 等免疫球蛋白分泌不足,影響機體體液免疫功能,同時CD8+細胞群活性相應升高,進一步抑制CD4+細胞群活性,造成患兒免疫功能障礙。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退熱時間、皰疹消失時間及恢復進食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CD4+與CD4+/CD8+均高于對照組,而CD8+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應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 噴霧劑可有效改善皰疹性咽峽炎患兒免疫功能并提高療效,同時兩組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提示重組人干擾素α-2b 噴霧劑治療對于胃腸功能和機體毒性等方面安全性相對較好。
綜上所述,重組人干擾素α-2b 噴霧劑治療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改善患兒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