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顏 胡敏
神經內科重癥患者具有病情復雜,危急等特點,通常患者在歷經休克、感染或重創等應激后,會出現胃腸道黏膜結構功能改變,造成腸功能障礙,甚至衰竭的可能[1-2]。其中胃腸動力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會對患者的腸內營養治療構成極大影響。有研究指出,早期進行腸內營養可減少肺炎等并發癥出現。但以往根據經驗為患者計算所需能量實行腸內營養治療,發生腸內營養過剩或不足的情況較多,極易引起誤吸、反流等情況,最終造成肺炎出現;而營養過少患者無法獲取所需熱量,對其預后恢復的影響也是極大的[3]。因此,對重癥患者施行胃殘余量評估至關重要。因此,選取本院神經內科50 例重癥患者,分別施行常規回抽胃液與床旁超聲評估胃殘余量,觀察兩組應用情況,為臨床提供可靠建議,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2 月本院神經內科重癥患者50 例。納入標準:年齡>18 周歲;入住ICU 48 h 內接受治療;不存在腸內營養治療禁忌證。排除標準:存在既往胃腸道手術史;胃腸腫瘤;入住ICU 前接受腸內營養治療。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5 例。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觀察組進行床旁超聲評估胃殘余量指導下腸內營養治療。入院后由護理人員協助患者遵循醫囑完成血常規、血氣分析、血生化及X 線片等常規檢查。結合患者營養狀態實行腸內營養治療干預。采用床旁B 超動態對患者的胃動力與胃排空情況進行詳細觀察,每次間隔4 h 檢查。若超聲檢查胃動力正常,不存在胃排空障礙,可根據計劃施行喂養。若超聲檢查胃動力較弱,胃排空速度緩慢,需適當減緩腸內營養供給速度。若超聲檢查超過3 次顯示患者胃動力較弱,存在胃排空障礙,則表明患者難以耐受腸內營養,及時告知醫師后變更營養支持干預。對照組進行常規回抽胃液與腸內營養。選用50 mL 的常規注射器評估患者胃內的殘余量,每4 小時間隔檢查,若胃內殘余量超過200 mL,則繼續計劃喂養;若胃內殘余量低于200 mL,則適當減緩腸內營養供給速度;若胃內殘余量高于500 mL立即停止喂養。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1)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腹瀉、吸入性肺炎、咳嗆及食物反流等。(2)比較兩組腸內營養達標時間、調整腸內營養時間及血漿總蛋白水平。腸內營養達標即接受腸內營養治療至超過80%腸內營養目標;調整腸內營養時間即接受腸內營養治療3 d 內,護理人員調整營養支持時間,血漿總蛋白水平正常標準60~80 g/L。(3)兩組耐受腸內營養率及中斷喂養發生率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16 例,女9 例;年齡21~74 歲,平均(56.39±4.55)歲;BMI 17~26 kg/m2,平均(22.1±2.3)kg/m2。觀察組男15 例,女10 例;年齡22~72 歲,平均(55.95±5.02)歲;BMI 18~24 kg/m2,平均(21.9±2.4)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04 1,P=0.016 9),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2.3 兩組各營養指標比較 觀察組腸內營養達標時間與調整腸內營養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血漿總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各項營養指標比較()

表2 兩組各項營養指標比較()
2.4 兩組耐受腸內營養率與中斷喂養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耐受腸內營養率高于對照組,且中斷喂養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耐受腸內營養率與中斷喂養發生率比較 例(%)
神經內科重癥患者均具有病情重、合并吞咽、昏迷、咳嗽反射功能減弱等特點,且伴有胃排空速度緩慢,對該類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治療期間極易發生胃內液體潴留,造成食物反流、誤吸等并發癥出現,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極大威脅[4-5]。因此,對重癥患者施行腸內營養治療期間,利用床旁超聲實時評估胃殘余量對治療效果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為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治療期間因胃動力減弱、輸注的營養液每次都有部分殘余在胃內,是造成胃潴留的主要原因,患者長期處于胃潴留狀態下,不僅會對腸內營養治療效果造成影響,同時還會誘發其他并發癥的出現[6-7]。
超聲評估法具有簡便、無創性等優勢,患者接受檢查不會對其生理狀態造成任何影響,且能在大部分患者的主觀意識中有較高的接受程度,超聲檢測不僅避免其他方式存在的缺陷,同時有利于患者在腸內營養治療期間進行實時評估指導,將患者胃排空情況如實客觀地反映出來,醫師則結合評估結果及時優化并調整患者的治療方案,使其更加具有針對性、合理化,提高疾病康復效率[8-9]。本研究結果指出,接受床旁超聲評估胃殘余量指導患者,其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干預患者。為神經內科重癥患者進行床旁超聲評估胃殘余量指導腸內營養治療,能充分保障治療的科學性,防止因喂養量過多造成誤吸的情況[10]。通過超聲監測能夠讓醫師對患者胃動力情況隨時判斷,提供合理、可靠的指導建議。在首次進行超聲評估時,患者的腸內營養起始幅度較高,能夠有效減少腸內營養達到的最大喂養速度用時,對預防并發癥有積極作用,且能改善患者預后效果[11-13]。本研究結果指出,超聲評估胃殘余量指導腸內營養的患者,腸內營養達標時間與調整腸內營養時間均短于常規干預患者,且血漿總蛋白水平高于常規干預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超聲評估胃殘余量患者的中斷喂養發生率低于常規干預患者,耐受腸內營養率則高于常規干預者。原因分析如下:對照組接受的常規注射器抽吸胃液,雖然能夠對胃內殘余量及時判斷,但存在胃管位置與患者體位等因素的影響,難以準確判斷是否有胃潴留現象[14-15]。施行床旁超聲評估胃殘余量,該措施不具無創性,安全性極高,在符合患者生理狀態的條件下,操作簡便,能夠重復操作。除此以外,超聲能夠實時監測患者胃內殘余量,經檢測結果為醫師診療、護理人員調整喂食速度提供可靠依據[16-17]。在為患者進行鼻飼前均需檢查胃殘余量,若胃殘余量>100 mL 需結合實際情況減慢喂養速度,調整喂養量,并制定針對性的腸內營養干預措施,在提高患者耐受腸內營養率的同時,可防止喂養時間增加,預見性地做好防止并發癥工作,提供臨床護理工作可靠、合理的建議[18-19]。
但值得注意的是,為患者進行超聲檢測胃腸道功能時會受到一些因素影響,例如存在上腹部手術史患者,在進行超聲檢測時會因切口敷料或腹帶等因素,對探頭平面掃查有一定影響,造成檢測準確性降低[20];超聲檢查還會造成切口壓痛,患者會主觀感受痛苦;另外,部分重癥患者伴有腹腔脹氣,當腹腔內有較多積氣也會對超聲檢測有影響,成像圖會因氣體干擾形成圖像質量不清晰,也可能出現顯示模糊,無法測量等問題。患者的運動呼吸頻率也對連續性觀察胃腸蠕動、胃竇的效果產生一定影響,醫師的操作技術差錯也對結果有影響,因此需要選定經驗豐富的醫師進行操作。
綜上所述,在當下影像學技術超前發展的背景下,ICU 病房已逐步擴大了超聲技術的使用范圍,由于超聲檢查具有重復操作、無創性、可移動性、快速獲取結果等諸多優勢,在重癥疾病診斷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優勢。為神經內科重癥患者施行床旁超聲評估胃殘余量指導腸內營養質量,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血漿總蛋白水平、耐受腸內營養率,還可減少中斷喂養發生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患者腸內營養達標時間與腸內營養治療時間,對預后恢復有顯著影響,值得在臨床推廣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