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杰東
分化型甲狀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屬甲狀腺癌最為主要的類型之一,其包括乳頭狀癌及濾泡狀癌兩類,雖然本病的惡性程度較低,且病情發展相對較為緩慢,但仍可導致氣管壓迫、吞咽困難及Honor 綜合征等多種并發癥的發生[1-2]。雖然甲狀腺全切術(total thyroidectomy,TT)聯合中央區淋巴結清掃術(cent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CND)為治療DTC 的首選治療方法,但術中喉返神經(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損傷的風險同樣存在,可導致患者術后出現聲音嘶啞及呼吸困難,從而對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3-4]。術中神經監測(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IONM)為臨床常用的術中神經功能評估方法,可有效降低多種手術術中神經損傷的發生率,臨床應用效果較為理想[5-6]。本研究將RLN-IONM 應用于DTC 接受TT 聯合CND 的治療中,以期可有效地改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作為觀察時間,以此時間內就診于本院接受TT 聯合CND 治療的DTC 患者作為觀察對象。(1)納入標準:①病理性檢查符合DTC 的診斷標準[7];②年齡≥18 歲;③接受TT 聯合CND 治療;④觀察組患者術中接受RLN-IONM;⑤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2)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②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③存在肝腎功能不全;④存在血液系統疾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及先天性疾病。根據手術方式進行分組,選取單側接受TT 聯合CND 治療的113 例患者為對照組,選取RLN-IONM下TT 聯合CND 治療的88 例患者為觀察組。本研究已經獲得醫院倫理認證。
1.2 方法 (1)對照組:完成全麻后取平臥頸過伸位,于距胸骨切跡上方約2 cm 處行弧形切口,逐層切口及分離皮膚、皮下組織及頸闊肌,成功暴露甲狀腺,仔細尋找RLN 并觀察其走行,隨后完成甲狀腺組織切除及中央區淋巴結清掃。淋巴結清掃原則為整塊切除、自上而下。淋巴結清掃范圍前方為頸深筋膜淺層,后方為頸深筋膜深層,上方為舌骨水平,下方為胸腺上極,外側為頸總動脈內側緣,內側為氣管對側緣。術中操作均需避免接觸RLN,并注意暴露甲狀旁腺組織。(2)觀察組:手術方法及淋巴結清掃方法同對照組,但在成功暴露甲狀腺后,應用“十字交叉法”于甲狀腺下極距氣管食管溝旁1.0 cm 處,應用IONM 進行機電信號探查,確定信號最強處后暴露RLN,并確定無RLN 存在后行甲狀腺切除。而在進行CND 時,以旁路單極刺激探針對迷走神經進行持續檢測,確保迷走神經信號無變化后,進行清掃操作。術中操作同樣需避免接觸RLN,并注意暴露甲狀旁腺組織。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統計對比兩組術中RLN暴露時間、中央區清掃時間、術中出血量。同時統計術前、術后2 周癌癥患者生命質量量表(FACTG-V4)評分,包括4 個維度,即情感狀況(24 分)、生理狀況(28 分)、功能狀況(28 分)及社會/家庭狀況(28 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差[8]。此外,所有患者術后均進行為期3 個月的隨訪,分別對比隨訪1、3 個月患者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組間對比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37 例,女76 例;年齡21~73 歲,平均(44.42±10.39)歲;均為乳頭狀癌;腫瘤部位:右側20 例,左側9 例,雙側84 例。觀察組男21 例,女67 例;年齡23~78 歲,平均(43.30±11.53)歲;均為乳頭狀癌;腫瘤部位:右側10 例,左側12 例,雙側66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中RLN 暴露時間、中央區清掃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2.3 兩組術前、術后2 周FACT-G-V4 評分比較 兩組術前FACT-G-V4 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 周,觀察組FACT-G-V4 評分中生理狀況、功能狀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而兩組社會/家庭狀況、情感狀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隨訪1、3 個月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隨訪1 個月各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隨訪3 個月各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術前、術后2周FACT-G-V4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術前、術后2周FACT-G-V4評分比較[分,()]
*與術前比較,P<0.05。

表3 兩組隨訪1、3個月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
中央區為DTC 淋巴結轉移最為主要的區域,故在甲狀腺癌切除術中,常聯合CND 進行,以期達到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9-10]。在甲狀腺癌切除術中,過度牽拉、不慎縫扎、鉗夾損傷及術后血腫等多種原因均可導致RLN 損傷,從而導致暫時性或永久性的RLN 損傷,對患者術后的恢復均造成嚴重的影響,故RLN 的分離及保護均為甲狀腺切除術中的重點及難點[11-12]。雖然目前術中分離暴露RLN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RLN 損傷發生的風險,但在行RLN分離及暴露過程中,不僅手術耗時顯著增加,同時也可對甲狀腺周圍組織造成一定的損傷,影響手術治療的效果[13-14]。而為有效保護RLN,提高接受TT 聯合CND 治療的DTC 患者的治療效果,本研究將IONM 的應用于手術操作中。
本研究首先對接受不同手術方式的兩組間手術相關情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RLN暴露時間、中央區清掃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可見,應用RLN-IONM 可有效地縮短手術時間,其可能與RLN-IONM 可準確暴露RLN 及其走向,易于手術操作相關。另外,本研究對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2 周FACT-G-V4 評分中生理狀況及功能狀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而兩組社會/家庭狀況及情感狀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觀察組隨訪1、3 個月RLN損傷、RLN 暫時性損傷、抽搐麻木及聲音嘶啞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在應用RLN-IONM 后,不僅患者的手術時間得到顯著的縮短,同時患者的預后也可得到顯著的改善。
IONM 為隨著電生理技術發展而形成的連續性神經監測技術,且隨著其技術的發展,且臨床應用范圍也隨著明顯更廣[15-17]。而近年來臨床觀察同樣也證實了,在甲狀腺外科手術治療中,IONM 不僅可快速、準確的確定RLN 位置、確定RLN 走向、鑒別變異神經結構,縮短RLN 暴露時間、避免術中誤傷RLN;同時也可提高Berry 韌帶等RLN 高風險區操作的安全性,提高甲狀腺切除及淋巴結清掃的徹底性。可在最大程度達到保護RLN 組織的同時,降低術中RLN 損傷發生率[18-20]。
雖然本研究結果證實了RLN-IONM 在DTC患者接受TT 聯合CND 治療中的應用價值,但因IONM 對于術者操作的要求較高,在行IONM 前需對術者進行規范化的培訓,以確保IONM 應用的準確性,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的臨床應用。同時本研究未對患者進行更長時間的隨訪,故無法對RLN-IONM 對患者長期預后的影響進行評價,尚需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