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系列活動之一——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在青島舉行。
會議當天舉辦了以“發展海洋立體觀測,助力海洋強國戰略”為主題的分論壇“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分論壇旨在凝聚全球海洋科技、人才、學術、產業資源,打造世界性海洋學術交流高端平臺,為促進海洋科學技術的繁榮與發展打下基礎。
專家認為我國海洋環境監測能力進步迅速,但挑戰不少,依靠科技進步是解決難題的途徑。
蔣興偉(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截至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制并發射了7顆海洋衛星,與法國聯合研制并發射1顆;9月和11月發射2顆;明年發射2顆;已經立項2顆;正準備立項5顆。天基海洋遙感作為海洋高新觀測技術手段已廣泛應用于海洋環境資源調查、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經濟、海洋生態、海上安全和國防建設等領域。我國自主研制并發射的7顆海洋衛星正發揮著作用。比如,海洋二號A衛星是我國首顆海洋動力環境探測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集主、被動微波遙感器于一體的遙感衛星,其在軌運行已滿8年,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要求,現仍在軌運行,為各方用戶提供數據。海洋二號B星在觀測精度、數據產品種類和應用效能方面均有大幅提升。利用海洋二號兩顆衛星進行西北太平洋區域的臺風監測,可捕捉到全年的歷次臺風過程,提取的臺風中心點位置、大風半徑和極大風速等定量化信息,為汛期保障臺風預報會商提供了近實時的臺風實況信息。
劉文清(中國工程院院士):過去幾十年間,我國沿海地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由于在海洋開發利用過程中重視對資源的索取,忽略了對海洋生態及環境的保護,導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入海污染物增加、氮磷引起的富營養化問題、赤潮災害多發等。目前發展起來的海洋環境多要素、多維度監測平臺主要有現場/在線監測、水下遙感探測、AUV(UUV)和潛水艇以及衛星探測平臺。可以通過多種手段的綜合外場觀測,認識復雜的海洋過程,通過與模型對比,認識海洋生物排放、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氣象場的作用等,以及其對海洋環境質量、全球氣候的影響。
王軍成(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研究員):目前進入業務化觀測的國家立體觀測網由五大網組成,分別是:岸基臺站網、資料浮標網、志愿船測報網、岸基雷達網、海洋衛星觀測網。這五大監測系統每天監測實時與非實時的各種要素,為我國的海洋環境預報、災害預警、軍事海洋、海洋開發與保護、科學研究發揮著重大作用。
【短消息】
我國成功發射可重復使用試驗航天器
9月4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復使用的試驗航天器。試驗航天器在軌飛行2天后,于9月6日成功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這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可重復使用航天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后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
“行云二號”成功驗證星間激光鏈路技術
近日,行云二號01星、02星之間實現建鏈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成功驗證激光通信載荷技術,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激光通信零的突破。目前,星間激光鏈路技術已成為全球衛星通信系統發展的關鍵技術,行云公司抓總研制的星間激光通信載荷,打通了國內衛星物聯網星座間信息傳輸的瓶頸制約。
嫦娥三號探測數據再獲新成果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袁悅鋒博士、朱培民教授和肖龍教授,聯合長江大學、寧波財經大學等合作者,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托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并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航天智能制造技術創新聯盟成員大會在京召開
8月13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航天智能制造技術創新聯盟成員大會暨第一屆航天智能制造技術發展論壇會議在京開幕。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航天智造,智造航天;數字轉型,助力發展”這一主題,共商航天智能制造技術創新策略,共議航天智能制造發展模式,共探航天智能制造創新發展之路,推動航天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