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畢競文 湯小晶
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云南昆明 650000
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是指農村信用社基于農戶的信譽,在核定的額度和期限內向農戶發放的不需抵押、擔保的貸款。其主要特點,一是以農戶為貸款對象,是一種自然人貸款;二是額度較小,具體額度根據各地區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而有所不同;三是實行信用放款,不需要抵押、擔保,手續比較簡便,適合農民借貸;四是一次核定貸款限額,可以周轉使用,減少了環節,縮短了時間,提高了效率;五是貸款利率實行優惠,以減輕農民負擔[1]。
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正進入一個結構大調整時期,生產方式正由傳統的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種植、養殖為主,向現代化的工廠式種養業為主轉變,生產技術正在由傳統的自然繁殖向現代生物技術方法轉變。在農戶自身資金積累能力低,經營資金難以到位的情況下,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即時切入,適應得新的經營模式對資金投入的需要,在貨幣資金的推動下,把農村富余的勞動力資源整合到適當的生產組織形式和資源配置中去,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對我國農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實踐中,黨政府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其總體發展狀況也呈現了良好的勢頭。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業務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值得高度重視和認真對待。
由于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推廣時間還不長,宣傳力度不夠等,使得社會中不少人對其認識存在偏差,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部分農民對小額信貸存在錯誤理解。很多農戶認為小額信貸是國家的政策性貸款,視同扶貧款、救濟款。沒有還款意識,或者意識不強,造成信用社風險。
(2)有些基層農信社也存在兩種不良思想。一方面部分信用社認為小額信用貸款風險大、費時費力而且收益小,因此對這項工作持消極甚至抵觸的態度;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受以往經濟工作中短期行為慣性作用的影響,把小額信用貸款看作是拉動內需的短期政策,認為不抓住機會多放貸款就會吃虧,在行動上表現為盲目追求速度和數量,忽視這項工作的規范和質量,管理和監督沒跟上,結果欲速則不達,給將來的收貸收息帶來一定隱患。
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農村信用社不能廣泛吸收更多社會閑散資金。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受自身軟硬件制約,金融工具和金融創新落后于其他商業銀行,不能為客戶提供全面周到服務,從而使存款市場份額減少;
(2)各商業銀行、郵政儲蓄在農村機構,利用在結算上的優勢,吸走了大量農村閑散資金,形成了農村資金流失。
(3)隨著農村經濟多元化、多樣化方向的發展,廣大“三農”對信貸資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打破了信用社信貸資金的供求平衡,形成了求大于供的局面[2]。
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推行以來,在管理方面呈現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主要體現為農戶信用社管理機制跟不上。
(1)信貸隊伍力量有限,貸后管理難。農戶貸款服務范圍廣、業務量大、工作繁雜,宣傳、調查、核實、填表、發證、建檔、放貸、催收等,都需要走村串戶的做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要想對農戶貸款進行全面系統的管理,鎖定不良貸款,僅僅靠信貸員用有限的人工硬性操作,是遠遠不夠的。
(2)農戶貸款責權利不對稱。目前對到期不能收回貸款的信貸員采取的各種責任清收措施,從而導致信貸員所承擔風險與利益的不對等,影響了信貸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即使上級下達硬性指標,信貸員仍然懼貸、惜貸,阻礙了小額信貸的推廣。
農村信用社職工要克服不良的思想傾向,從根本上認識到小額信貸雖然金額小、涉及面廣,但相對大額貸款風險分散,是農村信用社抵御信貸風險的又一途徑。從而增強做好小額信貸工作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同時通過多渠道,全方位的宣傳小額信貸的目的和意義,使廣大農民真正認識到它的作用和性質,消除部分農民對小額信貸的認識誤差,確保該項業務的健康發展。
首先,農村信用社要加強自身建設,加快電子化結算網絡建設步伐,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增加存款市場份額。其次,要充分發揮人民銀行和銀監部門的調控監管作用,為農村信用社強化支農功能“補血”、“強體”,從制度上、管理上防止農村資金大量外流;從資金上,可在貸款和資金調劑上給予農村信用社政策傾斜和扶持。第三,將縣級以下郵政儲蓄吸收的儲蓄存款以支農再貸款的形式回流至農村信用社,增加其資金儲量。第四,政府應積極為農村信用社的組織資金創建平臺,壯大信用社資金實力[3]。
小額信貸與其它貸款種類相比,既有相同之處,又有較大的區別。它的特點是額小、面廣、分散,服務對象是“三農”,管理難度較大,稍有疏漏便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只有創新管理理念,樹立科學的管理意識,建立科學的小額信貸管理體系,用科學的方式和科技的手段對小額信貸的發放、使用和回收進行管理,這樣才能使其真正促進其的推廣。
應建立健全農副產品流通體系。合理確定小額信貸投向,扶持建立一批現代農村物流和運輸的經濟組織,提高農副產品流通的社會組織程度,充分利用好市場需求信息。運用市場手段,創新流通方式,以適應城鄉經濟發展對市場配置資源的要求,努力提高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水平。按照市場需求組織農副產品流通,力求讓有收獲的農民減少市場風險,確保農戶收入如期實現和小額農貸按期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