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期濱
山西通暢工程勘察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6
為了提高我國基建效率,促進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的建筑行業的穩步發展,必須在各類工程建造項目中逐步推廣普及以現代數字科技為依托的BIM 技術,縮減建筑工程前期設計與施工測量等重要工作所消耗的時間與人力資源,發現建造計劃中隱藏的各類設計失誤問題與難以發現的人工計算漏洞,以此保證項目建造各階段決策的可行性與正確性。BIM 技術能夠幫助工作人員高效率地集成處理各領域的專業性工程數據信息,具備獨特的可視化、立體化以及真實性等優點,是一種擁有較大利用價值與應用空間的輔助性工程建造技術。
BIM 技術可被概括為一個專業性的集成建筑項目不同階段信息資源的共享型數據庫,建筑方與監管方均可通過這一全新的數據流通體系監管調控正在進行的工程建造項目,BIM 技術可高效率地持續采集與建筑工作有關的各類實時變化信息并將其錄入數據庫中制作為具備直觀、清晰特點的信息模型,工作人員可隨時將既定的工程建造計劃與采集獲得的巨量的測量目標信息數據進行全方位的對照比較,以此為基礎建立可觀測與編輯修改的立體化建筑模型[1]。這一新型技術的普及使用有利于建筑項目工作人員發現建筑模型中的微小細節與技術漏洞,能夠為測量工作開辟新的高分辨率實時觀測途徑,詳細地探明現有的建筑設計對周邊環境的潛在影響與不同階段的工程建造質量,為不同組織在建設項目中進行協同工作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設計師可根據正確無誤的測量數據信息靈活調整建造計劃、修補建造偏差[2]。
建筑工作人員可利用BIM技術等先進信息技術分析建筑方案,運用三維數字技術對建筑信息進行集成化分類處理,發現各階段工程建造規劃的不足與潛在的安全風險,及時調整圖紙中不合理的布置設計,提高建筑項目決策的準確性與合理性,以此有效避免建造失誤問題的產生[3]。BIM 技術可通過整合梳理專業數據使工作人員清楚地認識并把握建筑模型內部的空間關系,提高不同設計與施工方案的兼容性,以此為設計師根據實際施工情況的變動優化調整建造方案留出足夠的空間,保證工程建造活動能夠達到預期的良好效果。使用BIM 技術搭建三維建筑模型與數據共享體系能夠提高建筑結構測量的精確度與效率,及時有效地調查發現設計問題與建造質量隱患,及時解決影響施工效率的質量問題[4]。
在工程項目施工建造期間,項目管理人員應當及時使用BIM測繪技術制作直觀立體的三維化可視施工效果圖,業主能夠通過觀看數字化建筑效果圖發現建筑物內部的細節結構與實際布置格局。工作人員可通過將建筑信息模型導入施工模擬軟件之中進而詳細模擬建筑項目各階段的施工速率與具體過程,在對施工工作進行精細化管理的過程中發現建筑管道網絡中的不合理布局,通過提高工程測量工作效率與精確性有效控制施工質量,降低因設計錯誤導致的施工錯誤與返工的發生概率,提高施工材料利用率,保證施工隊伍按照施工計劃進行資源浪費較少的建造工作,發揮BIM 技術的綜合運算優勢與數據整合分析能力對建筑布局模型進行調整,定時分析檢查建筑的基本結構,精準地評估在特殊階段與復雜環境下發生施工事故與困難的可能性,以此提前規避并做好面對施工困難的準備。
BIM 技術在地圖制作測繪與詳細地理信息采集工作中有著不可忽視的應用潛力與獨特價值,這一技術可有效保證數字化地圖的制作速度與準確性,能夠對不同領域的基礎性數據進行自動化的整理與詳細計算。在工程質量管理活動中施工人員應使用BIM 技術高速采集與施工地點周邊環境有關的專業信息與具備參考價值的內容并將其存放于數據庫中,此類技術應用模式能夠改進施工地圖管理的效果,逐步簡化基礎地理數據的采集步驟與工作流程,可用于測量內部結構與空間布局較復雜的建筑質量的工作中,在建筑地理位置、基本構造、建筑物沉降狀況等不同方面考查分析建筑的使用壽命與結構變形程度。
新時代的工程測量工作必須合理使用BIM 技術提高建筑行業的信息化、現代化水平,挖掘BIM 這一先進技術的實踐利用價值,保證工程測繪設備相關技術指標的通用性與一致性,避免不必要的工程資源浪費現象發生。工程建造人員應完善BIM 測繪制圖技術的應用模式,克服普遍存在的技術運用問題,在項目規劃設計、施工質量監測、基礎地圖繪制等不同領域的測量作業活動中有效利用BIM 測繪技術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滿足工程建造領域對高精度測量技術的強烈需求,簡化工作程序,降低測量工作的復雜度,發揮高新技術的技術優勢與價值。